第318章 然後知松柏之後凋(第2/3頁)

任弘反問他:“子幼覺得,匈奴是怎樣的一族?”

楊惲想了想:“匈奴是塞北行國,左衽胡族。”

還是不夠準確,任弘笑道:“所在在塞北左衽的胡人,從千百年前起就是匈奴?”

楊惲道:“按照外祖父的說法,六國時,秦之西北有義渠、月氏,燕之北邊有山戎、東胡,趙之北邊有林胡、樓煩、白羊,還有最初的匈奴部……”

確實,最初匈奴只是草原上諸多部落之一,之所以塞北胡族盡稱匈奴,多是後來慢慢兼並來的。

河南樓煩、白羊,原來是不同的族類,歸順匈奴後,就成了匈奴樓煩王、白羊王。

休屠、渾邪也一樣,據說他們曾是月氏的一部分,月氏崩潰遁走後,投靠匈奴,就成了匈奴的休屠、渾邪王。

“還有不少外來的,比如這烏禪幕,本是烏孫康居中間的小邦,族類語言和匈奴全然不同,可投靠單於後,也自稱匈奴呢。若當年一統草原的是月氏、東胡,他們如今也會自稱月氏、東胡”

草原上的規矩就是這樣,強者通吃,說白了,匈奴只是一種草原人集體的想象,一種虛幻的認同感,而非現代概念的民族。一旦維持百蠻大國的核心不在,原先爭先恐後自稱匈奴的各部,便會作鳥獸散,給自己換個名號。

所以歷史上鮮卑占據漠北,才會有“十萬匈奴盡鮮卑”的情況出現,然後是柔然、突厥、回鶻、蒙古,草原上某些善於生存的部落,千年間恐怕換了無數個名號了。

任弘指著對匈奴牧民施暴的休屠人:“所以休屠部殺起西域的匈奴人來,就如匈奴殺烏孫,烏孫殺烏禪幕一般,不會有絲毫屠戮同族的愧意,若不按族類按國別來分,他們現在可是‘漢人’,你瞧,還為孝昭皇帝戴孝呢!”

到十月初一這天,天山以南也開始飄雪時,漢軍已經一口氣殺穿了整個巴音布魯克草原,翻過連綿的山崗後,就能進入烏孫地界了。

從抓獲的俘虜口中,任弘也得知了兩件事。

“壞消息是,肥王遇刺而死,元貴靡被楚主立為新王,但泥靡也自稱昆彌,大軍南下,赤谷城岌岌可危。”

任弘有些惋惜,他對老丈人的印象還是不錯的,雖外表看似昏聵,實則有小精明,最重要的是,對解憂與兒女們都還不錯。

“好消息是,匈奴右賢王、先賢撣的八萬騎,已撤離烏孫,北上去救右部的部眾去了!”

辛慶忌大喜:“這意味著,伊列水一帶幾乎是空的,吾等能直接出現在泥靡的後方!”

楊惲卻搖頭:“即便吾等與楚主、元貴靡匯合,人數也只是泥靡的一半,烏孫騎兵雖不敵匈奴,卻也比車師人難對付。”

任弘頷首,他們歷經四戰,不是單方面的屠戮,就是取巧而勝,只相當於練兵,接下來面對泥靡,才是第一場硬仗!

他已經有了打算,轉而對金賞拱手:“秺(dú)侯。”

“接下來,我想讓休屠部作為前鋒!”

……

入冬後,天氣越來越寒冷,所幸熱海是常年不凍的。

泥靡的大軍已進入熱海谷地,他從七河帶來的軍須靡一系各部,加上肥王死後陸續歸降的貴人,足有六萬騎之眾,人數是元貴靡一方的三倍。

“漢王”繼位後忙著將老弱婦孺和牲畜轉移到熱海西邊去,僅得兩萬青壯能戰。這一人數還在日益減少,因為誰強誰弱一目了然,不斷有人偷偷逃離營地,去投奔泥靡,或離開熱海,想要遠離這場內戰。

這節骨眼上,解憂公主卻拒絕常惠等人的提議:撤離赤谷城,去安全的西方避難。

“我當日說過,赤谷城是在烏孫的漢人唯一的家,理當持刃守於門戶,焉有棄家而逃之理?”

常惠與馮奉世的使命,是以保住解憂公主安全為第一要務的,此刻苦口婆心地勸說她:“敵強我弱,應該沿用肥王的計策,暫時退走,等漢軍援兵抵達後再殺回來不遲。”

解憂卻搖頭:“常大夫,你不了解烏孫人。”

解憂站起身,從赤谷城中的窗扉望出去,城外盡是元貴靡、右大將部眾的營帳,鬧鬧穰穰,永遠安靜不下來。那些烏孫人啊,真是讓她喜愛而又厭惡的族類。

愛他們的直率粗獷,厭他們的好殺貪狼,恃強淩弱。

“吾等若是放棄了熱海,外面的兩萬人,會有多少跟著吾兒離開?”

常惠與馮奉世面面相覷,馮奉世猜道:“一萬?”

“沒有,頂多三千,甚至不到這個數。”

解憂告訴了他們實情:“沒有烏孫人會追隨一個會讓他們失去土地和牧場的昆彌,這麽做,是在逼著烏孫人效忠泥靡。”

她嘆息道:“讓我夫君遇刺死去的最大原因,不是他敗於匈奴,而是他想要拋棄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