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屬國過居延(第2/2頁)

“將軍,烏孫距此近五千裏,哪怕是騎兵,也得一個月才能到達,既然吾等沒法插上翅膀飛過去,那便只能按照原先的方略,一步步穩紮穩打。先抵達酒泉休養士馬數日,再發兵西向,攻右賢王庭,以達圍魏救趙之效。”

只希望在此之前,烏孫能撐住吧。

右賢王庭在天山東麓,蒲類海邊,正是“蒲類將軍”的目標。

“這條道,老朽當年走過啊。”

離那個地方越近,趙充國身上在天山之戰時留下的二十多個瘡疤,就隱隱發癢。

“自從進了河西,雖行程遙遠,但沿途皆有郡縣和大司農屬下農都尉提供糧秣。”

河西雖是一個整體,但從玉門關到黃河邊,東西兩千漢裏,環境差距很大。敦煌較旱,故人口稀少,一個郡才三萬人。而張掖武威則濕潤,到處都是森林草原,大軍一路來不愁沒有牧草。

加上大漢富得流油,霍光得了任弘提議後,一個月時間內,一聲令下給上萬匹戰馬釘了馬蹄鐵,加上行軍沒人會騎它們,所以損耗不大。只是沒釘蹄鐵的馱馬就慘了,路上死了不少,好在張掖郡刪丹縣有隸屬於太仆的軍馬場,養著幾萬匹馬,補充了一波。

“可出了酒泉後,就不同了。”

趙充國忘不了那條路:“出酒泉至伊吾一千三百六十裏,常流沙,人行迷誤,雖偶有泉井,然常堿苦,無水草。行旅負水擔糧,履踐沙石,往來困弊。”

但沒法,去右賢王庭只有兩條路,好走的那條涿邪山西麓,趙充國讓給韓增了。經過這麽多年戰爭,朝廷也知道分兵容易失期和被各個擊破,但兩軍擠一起,路上的牧草恐怕都不夠吃,沒到戰場馬兒就死傷過多跑不動了,只能引兵而還是常有的事。

只希望這一次,馬蹄鐵真能起到奇效。

趙充國是宿將,別人出兵挑肥揀瘦,他卻是骨頭挑硬的啃,默默接下了更難走的一路。

他們只能在酒泉進行最後的補給,帶上一個月的幹糧,期望抵達伊吾和蒲類海後,能逮到匈奴人的牛羊,否則大軍還得挨餓。

如此想著,趙充國心中已有計劃。

“匈奴人雖西擊烏孫,右部當有所防範,在敦煌酒泉以北的馬鬃山,定有一二小王勒兵防備,扼守星星峽,破不了這道天險,就進不了右地,吃不到伊吾的甜瓜,蒲類海的鮮魚……”

老將軍一邊盤點軍情,一邊談笑如故,食指撫著胡須,似又想起了那些歷經千辛萬苦後品嘗鮮甜的滋味,畢竟是將上林弄成養殖場瓜果園,把昆明池搞成魚塘的趙塘主啊。

他旋即又點了一人的名:“騎都尉任弘!”

“末將在!”

任弘出列應諾。

趙充國拿起虎符和令旗:“汝為河西本地人,熟悉地形,所率又為涼州募騎及小月氏軍,便以你為前鋒興軍。抵達酒泉後,先大軍六日而行,在前方兩百裏外索敵,據此要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