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周公(第2/2頁)

而是正北方,與大漢鬥了一百三十年的匈奴!

先帝在太初四年征宛後,下了一道詔令:“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高後時單於書絕悖逆。昔齊襄公復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滅匈奴,這是漢武功虧一簣的夙願。霍光依然記得十三年前,在五柞宮,先帝彌留之際,讓金日磾、上官桀等人都退下,唯獨留下了霍光,對他說了最後的遺言:

“霍光,你跟了朕二十余年,出入禁闥,小心謹慎,未嘗有過。”

“故應是知道,朕極少有後退的時候,不論對外邊的四夷,還是對朝野的列侯百姓。”

“朕這一生,僅僅退過兩步。”

“一步是建元時,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竇太後治黃老言,不好儒術,幹涉了朝政,趙綰、王臧自殺,諸所興為者皆廢,朕忍了,退了。”

這之後四十余年,便是帶著龐大的帝國,一味向前邁進,走入了前王從未想象過的軌跡,開創了一個新的紀元。

然後回過頭,發現車上的人筋疲力盡,車輛也傷痕累累,幾欲土崩瓦解。

“另一次後退,便是輪台詔。”

“朕若不退,後人便再沒機會進了。”

“好好輔佐太子,替朕駕著這輛大車,停留在原地,勿要讓它退回去。”

“讓朕的後人,不必再從山腳開始爬起。”

而接著,孝武皇帝說了最讓霍光感動的話,讓他從此立誓,不論往後發生何事,將永為劉漢忠臣。

人生走到頭,一切恍如夢境,正如孝武皇帝作的那首詩: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如此種種,讓素來無情的皇帝在彌留之際,難得流露了真性情,撫著霍光的背道:

“朕之所以看重卿,不是因為你是霍去病之弟,而是因為你是霍光。”

“朕怕一手創立的這一切,會被全盤推翻,朕也遭汙名誹謗。”

“但你不會!”

霍光當然不會如那些賢良文學所願,打著仁義復古的名義,推翻孝武皇帝開創的制度和功業,但只是承前啟後?先帝小看了他。

“周公若是只滿足於守住武王之業,礙於朝中反對,沒有第二次東征,那姬周還有成康之治,還有八百年國祚麽?”

車修補好了,休息一代人的將士也精神抖擻,大漢,是時候再度前進了!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霍光看到的不止是孝武皇帝,還有站在他身邊,死後也依然護衛的兄長霍去病。

“陛下與兄長未了的夙願,這一次,光想替汝等完成!”

遣傅介子經營西域,平烏桓西羌,聯合烏孫,就是為了為一場“東征”做準備,沒有對任何親信披露,一點點謀劃推進,只等一次契機。

此番匈奴發國中半數兵力欲滅烏孫,便是天賜良機!這意味著,漢軍不用再獨自對敵。

“周公奉成王命,興師東伐,作大誥。殺武庚,收殷馀民,寧淮夷東土,二年而畢定。諸侯鹹服宗周。”

“匈奴已遠不如昔,國內乖離,屢戰屢敗。兩年時間,與烏孫聯手,約輕賫,絕大幕,足以擊破之,縱不能盡滅,也可使其殘破割裂!”

“這之後,便可效仿周公,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gōng)如畏然。”

兩年破匈,若是任弘在此聽聞定會愕然,穩重如霍光,也有瘋狂的時候,因為他知道,自己日益老邁,朝中要求歸政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等不起了,必須在輔政時完成此事。

不僅是為公,為先帝的知遇之恩,為兄長的豪言壯語,霍光也有點小私心。

他聽說過一句話,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霍光自詡沒有聖人的品德,也不擅長經術文辭,無以立言,若想成就不朽,那就只剩下立功一條路了。

匈奴是大漢宿敵,誰能消滅它,誰就是千古一帝,這是每一個漢朝皇帝生來就扛在肩上的歷史使命。

“那若是我,一個大臣完成了呢?”

那他就超過了悲涼死去的周勃、亞夫,超過了身後哀榮的蕭、曹,是周公再世!是五百年一出的聖人!

哪怕他死了,也沒人敢再碰霍家,就像歷代天子,都會對曲阜孔家禮數有加一樣。

孝武皇帝的勉勵猶在耳旁,現在,霍光理解那種心態了,害怕自己這十余年含辛茹苦,遭人毀謗,輕易廢棄。

“陛下。”

霍光朝著那幅《周公負成王》圖下拜稽首再三,起來時擦了擦眼睛:

“臣和你一樣,也怕身後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