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第三極(第2/3頁)

趙充國又道:“若真有所為,能找到對付羌人的萬全之策也就罷了,可有些人,只擅長故意欺壓羌人,開啟邊釁,卻為大漢招致數年兵災。別看與西羌作戰,很容易殺得他們一種殆盡,但那只是牧民分散,往高處遷徙求生的假象,幾年後又會集結在一起,卷土重來。而漢軍卻無法窮追深入,西安侯可知為何?”

“因為冷瘴作祟。”

任弘頷首:“在西域時,我曾兩度翻越雪山。”

高原反應的滋味他可還記得呢,青藏高原被稱為第三極,是獨特的戰場。羌人的遷徙不是像匈奴那樣大範圍的移動,而是從谷地到高原,各部落聚集的隴南青海地區,谷地、盆地海拔都有兩三千米,高處的草場能到四千米。

一旦戰場到了三千米,漢人戰鬥力便會大打折扣,韓敢當在平地上能以一敵五,可高反時,一個羌人小孩都能輕松將刀劍捅入他肚子裏。

加上地域廣袤,漢軍幾萬人扔進去都不能起個水花,羌人打不過,往高處遷徙就是了。他們能耐風雪寒冷,靠著牦牛奶和狩獵也能熬幾年,漢軍在缺少補給,高反嚴重的情況下,又能熬多久?投入無限而獲益為零,這種戰爭毫無意義。

趙充國之所以願意說這麽多,也在告誡已確定為護羌校尉的任弘:

想要打敗羌人很容易。

但想要滅亡羌人,可比收西域、滅匈奴更遙遙無期。

而且這時代青海頭確實沒太大利益,隴右和河西真不缺鹽、馬,在大漢要集中力量對付匈奴,經營西域,甚至還得平定烏桓反叛的情況下,就別在羌中鬧大新聞給國家添亂了。

任弘從善如流:“多謝後將軍指點,弘絕不會為了功業和虛名,輕啟戰端,不過後將軍,既然羌人不可戰取,計定如何?”

“像西安侯在西域收復若羌人,羈縻鄯善國、粟特人那樣?”

趙充國雖然與任弘沒見過幾面,卻對他在西域的作為十分關注,笑道:“計定也不易啊,西安侯用糧食換取若羌協助漢軍,可在河湟形勢不同,賈糧與諸羌是資敵,萬萬做不得。”

“至於粟特人與西域諸國喜好絲綢,鄯善王仰慕漢制禮樂、農具,在羌人那也行不通。羌人對大漢無所求,他們不曾要求開關市,不曾要求和親,絲綢不如牦牛織的粗布暖和。”

確實,任弘在西域羈縻諸邦,利用粟特人的老套路在河湟是用不上的。

“後將軍有治羌周全之法,還望教我!”

他虛心向趙充國求問,這時候車馬停了,任弘才發現,他們已經繞到了昆明池的另一頭,一片廣闊的工坊集中在此,明明是深秋,卻熱氣騰騰,數不清的官隸和工匠在此忙碌,白色的蒸汽和奇異的氣味直沖雲霄。

這便是眼下大漢唯一出產法定貨幣的地方:上林三官。

任弘知道,漢武帝折騰了幾次貨幣改革後,於元鼎四年最終確立下來,廢除了赤仄錢,又悉禁郡國鑄錢之權,專令水衡都尉於上林三官鑄錢,天下非三官錢不得通行。

三官之中,技巧負責辨別銅料,制定銅錫配比。鐘官負責制作陶制的錢範,冶鑄五銖錢,大廄專門負責將新鮮出爐的三官五銖運輸到天下各地。

難怪水衡都尉一年能獲利十萬萬錢,鑄幣可是暴利啊。

趙充國拿起一板剛剛鑄造出來,還連在一起沒有切割開的五銖錢,親自剪下來一枚,將還微微發燙的銅錢,放到了任弘的掌心裏。

“花錢,這就是治羌最簡單,也最省錢的辦法。”

當然了,不是給羌人送歲幣。

趙充國道:“朝廷每年會讓水衡都尉撥款一千萬交給金城郡,金城郡在秋後隴西武威谷賤時買一百萬石糧食囤積,足夠三萬人吃三年。”

“如此便能在金城郡維持五千人的駐軍,一旦羌中有事,隨時能調撥兩萬余人入金城郡,此有備無患也。”

嘶,這辦法真是樸實無華,很有趙充國的風格,雖然笨,卻還真挺有用,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那護羌校尉……”

趙充國卻笑道:“就如我所說,護羌校尉什麽都不必做,無為即可。”

“西安侯只需要不輕易向羌地開疆拓土,不無故欺辱羌豪,約束好邊郡軍民,減少漢人與羌人的接觸沖突。再盯好南邊日夜不忘回到湟水的先零羌,以及北邊臨近敦煌,經常接待匈奴使者的狼何羌,其余羌人就不敢輕易反叛。”

他的話說完了,也不留任弘,舉手送客:“大將軍也對西安侯說過了罷,值此多事之秋,羌地不求有功,但求無事。之所以用西安侯護羌,就是希望憑借你的名聲和多智,壓制住渴望立功的邊郡官吏。烏桓已經出事了,羌地一亂,若匈奴再在西域挑釁,大漢雖強,卻也騰不出手來,同時打贏三場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