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多事之秋(第2/2頁)

“當地還有廣袤綠洲,昔日貳師將軍伐大宛,後軍便駐紮在莎車。但過去十余年間,莎車一直為匈奴鷹犬,侵奪附近的西夜國,同於闐爭奪皮山。”

“賴天子之明,士卒用命,前年漢軍在鐵門關讓匈奴右賢王無功而返,龜茲滅亡一分為三,南北道盡為漢家諸侯。漢軍北駐它乾,使者南出於闐,抵達莎車。莎車王見此情形,知道匈奴已失西域,畏懼步了龜茲後塵,便主動入朝。”

“如今他更想以劉萬年為婿,繼承莎車王位,以求自托於漢,又欲得烏孫歡心,如此莎車就成了與漢、烏孫最親密的西域邦國。”

霍光與張安世頷首,任弘的分析,與典屬國提供的信息差不多,乍一看,在莎車扶持一位“漢家外孫”,對大漢確實有利。

誰料任弘卻話音一轉,力勸霍光道:

“但下吏以為,此事大漢切不可允!”

張安世道:“聽上去盡是利好,有何不妥?”

任弘道:“敢告於右將軍,一來,西域諸邦自守一地,對言語不通的外國人為王十分排斥,而其中以莎車尤甚。劉萬年若驟然去莎車為王,恐怕會生出變亂來,反而不美。”

雖然莎車人口國力不如龜茲,但歷史卻最為悠久,太史在石渠閣查閱周代零散典籍,居然找到了莎車之名,這個小邦遠在周成王大會諸侯時,便曾來貢。

雖然那《逸周書》鐵定是戰國時抄寫的,王會之事不可盡信,但莎車起碼有三四百年歷史是肯定的。而這個國家也以排外而聞名,任弘不覺得劉萬年在沒有外界幫助的情況下,能在那站穩腳跟,可別讓這“王位”的虛名害了小舅子的性命。

聽完任弘表態後,張安世捋著胡須,對霍光笑道:“大將軍,看來西安侯對妻弟不甚信任啊,我還以為他會學古時祁奚,舉賢不避親。”

任弘卻道:“右將軍,即便劉萬年有為王者的器量,就更不該遣去做莎車王。”

“如今大漢與烏孫親如一家,可十年二十年後,兩家合力滅了匈奴,這份親昵便結束了……”

任弘說了大實話:“若烏孫屆時強盛,生出野心來,覬覦西域南北,與大漢有了分歧,劉萬年助漢焉,助烏孫焉?還是莫要為了一時之便,而遺患於無窮。”

霍光頷首,他果然只咨詢了任弘的意見,連同意不同意,解決的辦法都沒問,便讓任弘退下了。

待任弘離開後,張安世忍俊不禁:“任道遠此言若讓烏孫公主知道,家中恐怕要打起來了,我聽說烏孫公主能開強弓,騎烈馬,道遠恐怕不是其對手……不過觀其言察其行,在任弘心中,國事遠比家事重要啊。”

“不然,或許是想要國事家事兩利呢?”

霍光卻搖頭,方才任弘的提議,觸動了他心裏的一段往事,自己和上官桀,不就是剛聯姻時親密無間,後來反目成仇麽?

可站在現在回頭,當初的結親。確實讓他這位大司馬大將軍坐穩了朝堂,避免與上官桀早早發生沖突,而外孫女上官皇後,如今也成了一張控制後宮的好牌。

“應莎車王之請,以劉萬年為莎車嗣君之事,固然有後患,但若能通過此事,讓烏孫昆彌以為大漢對其毫無顧慮,放手與我聯合,那即便犧牲了劉萬年,即便莎車生變,也值得!”

霍光心中有了計較,這時張安世又道:“大將軍,金城郡稟報羌人近來不太安定,護羌校尉不可久缺,該由何人擔任,是否要交由禦史府或中朝商議?”

霍光卻道:“不必議了,人選已定。”

張安世一愣,旋即反應過來:“大將軍莫非是想讓任……”

“不然你以為,我為何將他召回,只為問莎車之事?”

問的不是莎車,是任弘的態度和應對。

霍光目光在輿圖上遊走:“烏桓反叛,諸羌不寧,匈奴也蠢蠢欲動,西域看似平靜,實則波瀾暗湧……東西萬余裏,處處有事,而真正的大戰,不知會在何方開打,匈奴人有大謀啊。”

他好像是想到了什麽高興的事,難得笑了起來:“值此多事之秋,像這般年輕棟梁,豈能繼續無所事事,抱胡姬遨遊天下?當然要為國分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