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解憂(第3/3頁)

她容貌清秀,雖然已年過四旬,看上去卻才三十多歲,頭發依舊烏黑,笑容柔和,神情裏絲毫看不到瑤光的強硬。

瑤光正侍立在母親身邊,記得在外面時,她言必稱解憂公主,話語間滿是對母親的維護與崇拜。

但此刻,瑤光卻沒有任弘想象中,在母親身邊撒嬌的模樣,反而有些僵硬,刻意保持著距離,身子挺得直直的。

任弘上前數步,長拜作揖:“漢謁者任弘,見過公主!”

這一拜,任弘心甘情願。

大漢聯合烏孫滅匈奴的重擔,扛在這個一個瘦小女子的肩膀上,確實太重了。尤其是考慮到漢朝撤離西域,十余年漢軍未西出玉門。少了母家支持,一定過得不容易。

但解憂一扛,就是二十余年,當得知漢朝重返西域後,便立刻打發子女前往長安,欲重建漢烏聯盟。而原本的歷史上,當她終於在歷經磨難,重新回到長安時,已是年過七旬,白發蒼蒼。

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這句班超求歸時的肺腑之言,也能用在解憂公主,還有那些隨她陪嫁到烏孫的奴婢身上吧?

可惜後世之人只記得王昭君,知曉解憂公主者卻寥寥無幾。

“三年了,三年沒見到漢使了,這八尺漢節,真是讓人懷念啊。”

解憂公主笑著請任弘起來,卻在讓奴仆出去後,復又搖頭道:

“不過任謁者,你這節杖,哪怕要作假,也做得太不用心了,起碼有三處破綻,讓人一眼就能瞧出來。”

任弘擡眼,瑤光對他搖搖頭,表示自己什麽都沒說。

“公主,下吏……”

任弘正要解釋,解憂公主卻笑著伸出了手:

“給我,我正好有些金縷絲線,能幫你做得更真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