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男人的承諾(第2/3頁)

“按照大鴻臚與典屬國合計,明年開春後,我便要帶著數百屯卒,去輪台!”

……

“輪台?”

任弘聞言一驚,輪台在渠犁西邊三百漢裏外,地處尉犁、龜茲之間,本是一個強盛的邦國,但二十多年前,自取滅亡了。

當年李廣利第一次伐大宛失敗後,漢武帝為了震懾西域,立刻增派軍隊,要進行第二次討伐。

然而西行數千裏,補給線太過漫長,漢軍需要沿途綠洲國家的支持。但問題是,基於漢朝第一次伐宛灰頭土臉地失敗,遂使西域輕漢,綠洲小國對這場戰爭持觀望態度,並不願意主動加入漢軍陣營,甚至連糧食與水都不願提供。

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找個國家殺雞駭猴了。

最終這個悲劇性的任務,落在了輪台國身上,輪台對漢軍緊閉大門的後果,就是屠城滅國!

效果很不錯,有了輪台的教訓後,接下來一路上的龜茲等邦,都乖乖讓路供糧,讓數萬漢軍暢通無阻直達大宛。

戰爭結束後,輪台國的幾座城卻空了出來,基於它東控鐵門,又可西顧絲綢之路北線,輪台成了大漢第一個屯田據點。在西域,只要提起輪台,就會讓人想到漢軍無情的鋒刃,這個超級大國不但與鄰為善,該展現牙齒時,砸起大棒來也是毫不留情的。

而後來,隨著那大名鼎鼎的《輪台詔令》,輪台在大漢也有了象征性的意義,它標志著治國路線由堅持了四十年的“尚功”調整為“守文”。

如今國內百業復興,沉寂已久的鷹派們也漸漸重新擡頭,大將軍霍光想要延續漢武之業,通過奪取西域斬斷匈奴右臂,重返輪台,便是關鍵的一環。

但問題在於,現在的輪台,以及其附近的烏壘等城,都已經被北道第一大國龜茲占領了。

任弘放下手裏的烤串,拱手道:

“使者校尉,西域遙遠,輜重不易運輸,樓蘭谷少,鄯善、渠犁想要糧食滿倉也還要一年。”

“所以一年內,大漢能在西域投入的兵力,兩千已是上限。明歲開春後,匈奴右部諸王定會設法突破鐵門,圍困渠犁,我軍將士守備渠犁尚且不足,何必在開春後就急於分兵去輪台呢?等到秋後渠犁、鄯善糧熟豈不更好。”

“更何況,漢軍貿然西進,必會觸犯龜茲的利益,龜茲人口八萬,勝兵萬余,是敦煌郡的兩倍,在西域舉足輕重。漢軍重回輪台,會不會讓龜茲對漢產生敵意,導致西域漢軍遭到龜茲、匈奴兩面夾擊呢?”

“不然,早早分兵的確不易,至於後者,卻是你多慮了,龜茲雖然人多兵廣,卻不足懼也。”

讓任弘沒想到的是,說這話的竟是傅介子。

老傅笑吟吟地品著葡萄酒道:“元鳳三年時,我曾在龜茲斬殺匈奴使者,龜茲王及其眾臣訥訥不敢言。數十人的使團都不敢刁難,何況數百人的漢軍將士?輪台早已成了漢土,龜茲竊居而已,只要天子一道詔令,再加上大軍臨門,龜茲自會拱手奉還。”

賴丹也點著任弘笑道:“任侍郎,你眼光不能只盯著輪台、龜茲,還得看到西面,還有一個比龜茲強盛數倍,兵廣十倍的大國,烏孫!”

說到烏孫,任弘就想起魔鬼城裏那幾個紅頭發女野人,但不同於可憐的烏孫滯留遺民,西遷後的烏孫,已經搖身一變,成了西域最強大的國家。

烏孫最初靠著匈奴扶持,擊走大月氏,占領伊犁河谷,這片西域最肥沃富饒的土地,接收了大量月氏、塞人部落,並沿著伊犁河擴張到了後世的吉爾吉斯、哈薩克,如今已有人口五六十萬,號稱控弦十萬!

有了這份實力,烏孫才敢離開匈奴單飛。

賴丹道:“當年桑弘羊大夫上書增加渠犁、輪台屯田,除了讓漢軍在西域多些糧秣麽外,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威西國,輔烏孫!”

想當年,張騫雖然沒能說服大月氏與漢朝聯合,卻在西域找到了一個更合適的盟友,烏孫。漢朝為了拉烏孫入夥,做了許多努力,先後嫁了兩位劉姓諸侯王家的公主。

烏孫也積極向漢朝靠攏過,但依然在漢與匈奴之間搖擺,同時迎娶漢、匈奴公主,在漢擊大宛時只出兵兩千遠遠旁觀,搖擺不定。

後來隨著一份《輪台詔令》,漢軍退出西域,漢烏同盟便就此告吹了,但雙方一直有聯絡。

近年來隨著匈奴右部西遷,加大對西域的掠奪,烏孫在天山以北與匈奴有了利益沖突,徹底撕掰不遠了。而漢朝也開始返回西域,重新拉烏孫入夥,勢在必行!

“輪台與烏孫之間,只隔著龜茲(庫車)、姑墨(阿克蘇),盡早去輪台屯田,讓烏孫看到大漢將匈奴逐出西域的決心,才會派遣使者入漢,讓兩家重新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