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我們是長城上的守衛!(第2/2頁)

他們竟為沒跟匈奴人打照面感到遺憾。

任弘見二人披甲帶劍,儼然兩位武士,若非他們手上還沾著的油膩,誰能想到幾個時辰前,這倆人還在集市上跟買肉的人討價還價呢……

且馬背上還有兩把弩,雖然都是四石具弩,但比烽燧裏的那幾把只好不差。

這不奇怪,因為漢朝普通百姓是可以持弩的,漢武帝時,針對是否應該禁止民間持弩,丞相公孫弘和光祿大夫吾丘壽王還打過一次嘴戰。

當時關東地區盜賊橫行,公孫弘認為應該禁弩,因為這種武器射程很遠,威力極大,盜賊們持有弩機,在山林據險而守,讓官兵很是頭疼。

但靠下棋上位的吾丘壽王,卻跟公孫弘唱了反調,他認為:秦始皇統一後,收天下之兵,鑄以為金人十二。可是陳勝吳廣和高皇帝,不是照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嗎?根子出在朝廷太過急狠的政策上,沒收弓弩,對改善民間盜賊橫行的狀況沒啥用,還會讓良家百姓失去自衛的武備。

這場辯論堪稱漢朝版的持槍之爭,最後漢武帝傾向吾丘壽王。

劉徹當然不承認是中央政令出了問題,而是考慮到民間丁壯皆習弓弩,這讓漢朝能直接征募大批弩兵弓兵,而不需要從頭訓練,是漢朝對匈作戰的大優勢。

在後世的和平年代,國內禁槍是絕對正確的!

但在烽煙頻繁的漢朝,百姓習武是好事,不能因盜賊持弩作亂,輕俠白刃鬥毆而因噎廢食。

因此,漢朝良家子弟挽弓持弩,縱馬馳騁,簡直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既然有這麽一大批現成的預備役,不用白不用,於是漢朝在律令裏,鼓勵邊塞的百姓與吏卒一起禦敵:

“能與眾兵俱追,先登陷陣斬首一級,購錢五萬!”

不只是斬首有錢,若追逐入塞胡人,將他們搶掠的牲畜奪回還給主人,還能得到其中一半作為報酬。

於是敦煌郡的青壯,尤其是在烽燧服過役練過五兵,家裏有馬匹的良家子弟們。每每見到烽煙燃起,安頓好家人後,便帶著伴當加入官軍,與之一同禦敵追敵,把這當成農閑賺外快的營生……

“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上力氣,以射獵為先,故有詩雲:六郡良家子,慕義輕從軍……果然不是誇張啊。”

任弘感慨道:

“有這樣的百姓,難怪會被稱之為‘強漢’!”

同時也有所醒悟。

“我早上在集市時,還是太高看自己,也太小看他們了……”

任弘看著越來越多良家子、輕俠們縱馬抵達破虜燧,比正規軍支援還快些,正是他們和中部都尉府的騎兵一起,遠遠嚇退了匈奴人。

“不止是吾等這些長城上的守衛,在保護塞內百姓。”

“塞內的軍民,也在用另一種方式,保護著我們啊!”

……

更讓任弘驚喜的是,一聲馬鳴後,一匹紅色母馬慢悠悠從西邊沿著長城走過來,正是蘿蔔,它閑庭信步地回到破虜燧,仿佛只是飯後放出去散了會步。

“好蘿蔔,你雖然是匹年輕的小馬,卻也識途啊。”

任弘騎上了馬,而還能走得動的趙胡兒、韓敢當已經站到了長城上。

他們能看到,來自中部都尉的騎兵終於抵達了長城一線,騎士們皆著輕甲,頭上戴著小皮帽,雙腿緊緊夾著馬身,背著弓弩,橫著刀、矛,從各個隘口出塞,準備迎擊任何膽敢近塞的胡人。

但塞外匈奴人的大軍,此時已經撤得幹幹凈凈,只在原地留下了一堆雜亂的馬蹄印。

還有一具被剝去赤甲,斬掉頭顱後,孤零零躺在沙地上的屍體……

任弘嘆了口氣,招呼二人道:

“老韓,趙漢兒!”

“吾等一同出去。”

“將宋助吏,接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