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楚起的推斷(第3/3頁)

以前鄭城子可能還要有所顧忌,但是現在,他已經徹底沒了退路。

以“楚起”的經驗來看,鄭城子只要承諾上台之後,攻衛國而分其地,鄭國的新貴們,都會毫不猶豫地支持他。

誰反對,死就完事兒了。

衛鄭之間,“楚起”料定鄭國最終必定勝出,至於最後的大贏家,“楚起”懶得去理會。

至於燕國,這個北地老姬家的一份子,因為先天不足,“楚起”根本不看好。

哪怕是漢子李解,他起家的時候,其“百沙之主”的身份,號令的“百沙”,都是在吳越糧倉之間。

燕國有什麽?

一年一熟,畝產四十斤。

國家的疆域是大,綿延三千裏,可就算成片成塊,也是人口稀少,不得不跟戎狄混居。

甚至有些官吏,直接就是戎狄出身,足見其人才稀缺度。

這樣的國家,在“楚起”看來,有三四代明君,說不定還有希望。

其中只要有一代雄主,倒也不是不可以借用獫狁、長狄、鄋瞞、齊國、晉國、衛國等等的邊緣地帶,擴張其生存空間。

燕國現在的太子申,“楚起”認可他的才能,但才能和施展的舞台,完全不匹配。

燕國太小了,也太弱了,跟戎狄互毆或許還行,跟諸侯中的霸主過招,除非霸主級大國自己腦殘,然後自取滅亡,燕國才會勝出的機會。

在太子申還是燕國公子的時候,他通過破壞“吳晉互王”,攪動了天下大勢,最後有沒有在其中推波助瀾,其實也已經不重要。

結果就是天下紛紛擾擾,燕國成了幾年來為數不多的“安樂鄉”。

地方是偏僻了一些,可是太平。

生活條件是艱苦了一些,可是太平。

資源的確是匱乏了一下,可是太平。

國民也的確是剽悍了一些,可是太平。

太平,就是這年頭最大的優勢。

然而這種優勢,很快就要沒有。

“楚起”觀察過太子申的操作,其性格隱忍強悍,行事狠辣果決,算得上雄主資質,可惜太過急於求成。

太子申完全沒有考慮過,當大國都緩過來之後,會如何對待燕國。

一場懲罰性戰爭,是絕對少不了的。

而到了那個地步,燕國能放過太子申?

說不定燕國君臣,就得借他人頭一用。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太子申必須從“少君”,變成“君”。

因為只有這樣,燕國內部,才不會有人借他人頭一用。

可惜燕侯還活著,他不死,太子怎麽上位?

所以“楚起”斷定,太子申,必定會弑父上位,只是形式手段,會有區別。

而這個弑父過程,就會創造機會,創造外人刺殺太子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