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都是大忠臣(第2/7頁)

而這樣的國家,還得跟楚國關系不惡劣,那同樣也是少之又少。

那麽不出意外,援兵或許會有,但搞不好這個冬天之前,是來不了的,等到明年的冰雪消融,那都是什麽時候了?

所以那處大夫鬥皇的判斷,外援靠不住,誰都靠不住!

其次他斷定李解的胃口很大,但李解胃口再大,也沒打算把楚國的所有人都吃下去。現在放任郢都權貴出逃,只怕就是在篩選可用之人。

那處大夫鬥皇換位思考了一下,在郢都有能力出逃還能逃出去之後活下來的,一定是楚國內部的封君,最次也是老牌土族。

對李解來說,這些人,基本就是廢的,一個個拉攏過來的成本之高,不可想象。

但是他們都跑了,那麽剩下來在郢都的,不是跑不掉的,就是對楚國忠心耿耿的。

不管是哪一個,對李解都是沒啥威脅。

前者就是韭菜,隨便噶;後者因為李解控制住了楚王、太後,他們只能認慫,投鼠尚且忌器,何況自己的君王?

所以這些逃不掉、留下來的人,對李解來說,都是有用的,而且是馬上就能用上的。

再次鬥皇認為,李解把楚國打趴下之後,要面對的潛在強敵,可能就兩個。

一是借用援楚名義進行劫掠的外國部隊,鬥皇猜測可能是齊國或者燕國,但燕國太遠,而且燕國太弱,根本撐不起這樣的大場面,那麽就只能是齊國。

新仇舊恨一起算,這是齊侯幹涉的動力。而防止李解一家做大,則是齊國權貴的共同心聲。

李解太強,就威脅到齊國商人在國際上的活動空間。

二是吳國老牌世族,甚至包括現任吳王。

如果說不知道“漢子”一事,鬥皇可能也不會多想,但周天子私下裏跟李解搞得這點花頭,卻是讓鬥皇料定,李解沒打算繼續對吳王虒忠心效死,早晚都是要開懟的。

而此時,卻是吳國為數不多可以搞一把李解的時候。

對內可以用悖逆這個理由,對外,則是拉著齊國魯國甚至宋國鄭國衛國一起,圍攻李解。

吳王虒有這樣的資格,因為哪怕是第二次逼陽戰爭,宋國也是向吳國認慫,而不是向李解,這一點,在國際上就有一個身份認知問題。

當李解被打成叛逆,那麽這事兒哪怕大家心知肚明,對宋國、魯國、鄭國等等國家而言,打贏了自然是吃肉,打輸了,直接甩鍋給吳國就是。

明知道李解可能存在如此之多的對手,但鬥皇沒有任何僥幸心理,他直接認定李解一定會戰勝這些對手。

其信心來源跟實力對比無關,而是鬥皇開始自我懷疑,他之前的經驗判斷,在李解身上都是失敗的、錯誤的,那麽在他下意識的第一判斷之後,鬥皇直接反其道而行之,認為之前的自己,肯定是全面錯誤。

跟下意識的自己對著幹,這就是鬥皇現在的操作手法,先有了一個結論,鬥皇再給這個結論找論據。

一通分析之後,鬥皇找到的論據,就是李解現在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列國除非全部聯合起來,否則沒戲。

那麽列國會全部聯合起來嗎?

顯然不能。

晉國正在稱王,秦國說不定正要攻打楚國的西北地區,至於吳國,內耗之後還有沒有精力跟李解正面剛,吳王虒有沒有勇氣宣布李解是叛逆,都是非常的不好說。

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個結果,李解會贏。

於是乎,那處大夫既沒有拆穿郢都“環列之尹”項拔是臥底,也沒有選擇跑路返回權邑保全性命,而是讓家族精英子弟,迅速趕來郢都,不是打保衛戰,是為投降做準備。

鬥皇猜測,即便他想要投降,可能明面上也不會是向李解投降,而是李解扶持趙太後或者楚王為傀儡,而留守郢都的楚國之臣,最終會以“迎回”楚王或者太後的形式,繼續保存爵位官職。

傀儡政府的官員,那也是官員!

那處大夫鬥皇現在盯著的,就是“迎回”楚王或者太後之後,能夠獲得的封賞好處。

這是在正常情況下都撈不到的好處,但是特殊時期,卻是未必。

甚至“環列之尹”項拔,破例成為令尹、莫敖、司馬,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將來即便是楚國重新恢復正常,這曾經的“破例”,也不能當做不存在,不但要認賬,還得大肆表彰。

就好比當年的“疾風知勁草”,直接讓宋國戴氏,一躍成為宋國的實權家族,而且隱隱有替代子姓宋氏的意思。

正如商無忌相信李解能擺平南線戰事一樣,鬥皇也非常相信,李解有這個能力,把楚國搞成一片爛地,然後隨便玩,就像他現在隨便玩楚國太後一樣。

不過在此之前,那處大夫鬥皇並沒有閑著,抽了個空,帶上自己幾個子侄,前往項拔的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