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公子巴(第2/2頁)

依然沒聽太懂李解在說什麽,不過公子巴想了想還是道,“之前被你們綁在大柳之下,不若就叫‘下柳’吧。”

“……”

猶豫了半天,李解眼神很復雜地看著公子巴,然後飛快地鼓掌稱贊,“好!好!不愧是一國公子,一看就是讀過書有文化的,以後你就是‘下柳’了。”

公子巴也挺高興,反正他出來遊歷,也是混口飯吃。老家六國窮困,又經常被大國勒索,宗室日子也不好過啊。

都是一國公子,吳國的公子出去打獵,都能搞個千幾百號“吳甲”。而六國呢?跟著大國組成聯軍去打秋風,也就只能趁個五百來號正規軍。

指望這樣的一國公子還講究什麽貴族風範,那就是笑話。

對公子巴來說,禮不可廢就是放屁,誰給口吃的,誰就是爸爸!

李村長之所以要用公子巴,倒也不是沒緣由的。

對吳國的了解,他只能從底層的角度去觀察,甚至連底層都不算,因為“沙野”之人連種地的資格都沒有。

現在的問題是,李村長想要把“白沙村”合法化,成為吳國體制中的村落。

想要合法合理地種地,你得說服吳國的體制中人啊。

光靠雲亭“五更”這一家子看墳守墓的,遠遠不夠。鄉鎮領導只能靠自己的能力和名聲去向上影響,這種影響是間接的,是有遲滯性的。

但一個坐著牛車到處采風,還能時不時記錄一下見聞的窮逼公子,卻是夠資格在吳國中上層亮個相了。

當然了,吳國君臣肯定不會拿他當回事,估計也就是看猴子的心態,但和“沙野”之人比起來,顯然天差地別啊。

“‘下柳’啊,現在你吃了我的牛肉,就要給我做事,這很合理吧。”

“那是公子醜送給我的牛……是是是,首李說的是!”

一把石斧架在了公子巴的脖子上,頓時讓這位六國公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瞬間就改正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