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8章 聽君一席話(第2/2頁)

於是徐光啟起身道:“學生有一淺見,聽說通海都是大商,其中不凡豪門巨室,官商背景如正德十二年進士,前廣東按察使林希元,即在老家同安任由家中豪奴駕船通海,官府不敢問之。”

“故而所謂的海禁只是對普通老百姓而言的,對於這些真正的官商卻是絲毫無用出入自由,因此他們巴不得朝廷繼續海禁,由此操弄乾坤。”

聽了這話王宗沐笑容斂去,林延潮搖頭道:“此道聽途說之言,林按司駕船通番你可是親眼所見?不親眼所見如何當真?”

徐光啟為林延潮所斥當即滿臉通紅,拱手後坐下。

王宗沐在上首按了按,當即道:“老弟,他的話也未必沒有道理。”

林延潮道:“朝廷之策出於上而施於下,怎有地方官紳反而綁架政令之說,此說有些劍走偏鋒了。”

王宗沐笑了笑道:“老弟為官之道,真乃老成持重,老夫當年若有你如此,也不會在官場蹉跎多年了。不過以老夫所見朝廷禁海,真正的道理卻不在此。”

“晚生還請老先生示下。”

王宗沐道:“在老夫看來,海禁之所以持續兩百年,乃是與朝廷所主張的朝貢之制相左。朝廷一貫以來駕馭宗藩之策,一仰太祖成祖余威,在九邊駐紮精兵以宣威,二在於朝貢以時,厚往以薄來而懷柔。”

“但是永樂時鄭和七下,厚往薄來結交南洋,路途上的開支巨大,故而才改為讓萬邦朝貢,許進而不許出,而後有了海禁鎖關之策。不過此策倒是在隆慶年時開了口子,北有封貢俺答,南則月港開關,雙管齊下後倒是讓倭寇,北虜都是消停了許多。”

說到這裏王宗沐舉起手來道:“自古以來天子居帝京,天子腳下方千裏內是為王畿,王畿之外,是內服與外服,內服乃百僚庶尹,受命於天子,而外服是侯、甸、綏、要、荒,乃方伯諸侯之地,服定貢賦的輕重,爵定位次的尊卑,外服需按時來朝貢,外服之外即是四夷,化外之民,不受朝貢。”

“這即是朝貢之制,也是華夷之辨的由來,一言蔽之在於一個禮字,天子以禮馭萬邦,只要朝廷一日不取締朝貢之制,那麽海禁一日就不可開。”

聽了王宗沐的話,眾人都有一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

所謂朝貢和海禁,其實一個就是海外貿易,由國家主導或者是民間主導兩種觀念。

明朝之所以要禁海,就是儒家一直以來華夷之辨的思想主導。

華夷之辨的核心,就是人倫關系的親疏遠近,套用在國家關系上。

比如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什麽是仁,就是愛人愛己,有等差的愛,父母子女最緊要,然後叔伯兄弟,同族,同鄉,同邦以此類推。

然後套用在國家關系上,對明朝而言,兩京十三省就是內服,大家是自己人,都是華夏百姓,然後是外服,就是明朝的宗藩,他們接受明朝的冊封,算是屬邦,所以也給予厚往薄來的朝貢便利,然後就是化外之民,對於蠻夷,明朝的態度就是一文錢的好處也別想從我這裏拿走,看你不爽還要揍你。

因此朝貢制度就等於是籠絡宗藩的手段,譬如明朝為什麽要修長城,其實長城防禦軍隊效果有限,不過卻可以阻止商隊自由出入草原。

俺答封貢之前,人家俺答汗可是打到了北京城下燒殺搶掠,條件就是要朝廷互市。

到了明穆宗時,最後朝廷廷議以二十二票贊同對十七票反對通過與俺答和議之事。俺答接受封貢,明朝開放互市並與蒙古右翼議和,從此雙方有了近百年和平。而後明朝草原政策改為一攻一守之策,集中力量屯駐重兵於遼東對付南遷的蒙古左翼及女真。

所以沒有朝貢政治,就籠絡不了俺答汗,明朝的外交策略也就無從談起,同樣海禁一開,那麽朝鮮,安南,琉球都可以通過民間貿易,從明朝這裏獲得所需,那麽以朝貢為導向的官方貿易就沒有這個必要。

這些朝貢國又何必如此順從的接受明朝的冊封,以換取最惠國待遇,整個朝貢體系也就崩掉了。

當然這些話朝廷也不會明白的與臣民說的,更不會寫在文字上,如此就不是咱們天朝上國的厚道形象了,要不是王宗沐的一番話,眾人是如何也想不到這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