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27章 跨府巴結(第2/3頁)

說他的祖母徐氏剛剛病故,去年他家裏又遭了水災,父母又是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徐家上下是靠他一個人撐著,他是無法遠離家中。

林延潮聽他的說明,知道此人確實至孝,自己看來是又招攬不成了。

如此與其強留,倒不如留一個緣法,於是林延潮再拿給他十兩銀子。

這錢猶如雪中送炭,令徐光啟十分感動。

徐光啟的十動然拒,令林延潮對華亭三傑的招攬徹底失敗。於是林延潮心想與其繼續在挖歷史上名人的事走下去,真是事倍功半。

倒是自己不爭不搶下,孫承宗,陶望齡,郭正域,袁可立,左光鬥主動上門。

如此是不是可以理解為與其挖人,倒不如自己培養人才呢?

林延潮當年讀書時,就十分敬佩曾國藩。

曾國藩的治幕是有手腕的,他幕僚團陣容,唯有胡宗憲可與他相提並論。

但二人當時都已是封疆大吏的身份,什麽樣的人才請不來。而自己雖有三元名聲,但位不過知府,要真請到如董其昌,陳繼儒這樣的一流人才,還是不行的。

特別是有功名的人,都是喜歡去當朝宰輔,或者是致仕大員下面擔一任幕客,先有了靠山,將來無論是考取進士,還是在官場上都方便的多。

所以林延潮也當唯有從沒有功名的人培養起。

因此林延潮繼續招賢,雖之後都沒有來什麽有名望的人物,甚至不少都是沒有功名在身的。

但林延潮不計較,凡在水利,以及錢莊經營上有一技之長的,都召入幕下。

就在這時,傳來了巡撫楊一魁向朝廷請致仕,而後朝廷派順天府尹臧惟一來河南替楊一魁任河南巡撫的消息。

新任巡撫到任,豈是小事。正所謂一人一政,對於林延潮現在要卯足全力幹大事的官員而言,最忌諱的就是上面的人事變動。

若新任巡撫到來對賈魯河疏通的事,有什麽更張,那麽林延潮的政績就要涼了。

但是新任巡撫到任,林延潮就著急去巴結,會被官場中人詬病,同時身為知府也不易輕離治地。

於是林延潮找了一個視察賈魯河的由頭,“順路”就拐到了開封府。

林延潮到開封府第一件事,就是先去送楊一魁離任。

林延潮以往與楊一魁相處很好,在馬玉之事上,二人相互借重(勾結),各自鏟除了心腹之患,送送也是應該的。

話說回來,楊一魁在河南有政聲,解決了不少前任巡撫留下來問題,打壓了宗室氣焰,幹掉了馬玉,初步平定了前年河南大水,淹沒百裏的災患。

但是去年為了應對潞王就藩,楊一魁在馬玉逼迫下,下令各府對百姓催科,間接導致開春後糧價暴漲,民不聊生。

於是楊一魁被潞王一黨的禦史以擾民,賑濟無方的名義彈劾數章。

這件事對於楊一魁而言實在是一個天大的諷刺。楊一魁受不了這氣,一怒之下,就向朝廷請求了致仕。

然後天子也就答允了。

所以楊一魁離去時有幾分淒涼,百姓怪他,天子怪他,連九泉之下的馬玉也怪他。

做官做到這個地步,也是悲催。

碼頭上寥寥無幾的官員相送後,倒是林延潮趕來時,令楊一魁有些觸動。

“宗海,老夫已不是河南巡撫,此後與百姓無異,你實在不必冒著離境的風險,來開封相送啊。”

林延潮暗道,慚愧,誰是來送你的。我是順路的。

林延潮面上道:“撫台休要這麽說,撫台在林某心中,永遠是河南的巡撫。就算離境也要親自來送撫台一程。”

楊一魁目露悲色,捧著林延潮的手道:“宗海真是有心了,老夫沒有看錯你。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老夫為巡撫時,治下百官無不仰仗鼻息,現在卻是人走茶涼。哼。”

林延潮道:“撫台放心,當今天子明辨忠奸。似撫台如此忠臣,必有東山再起之時。”

楊一魁點點頭道:“多謝宗海這一番話,你或許也知道了,眼下朝廷開始查李子華那筆爛賬,他在河督任上貪的簡直不像話了,判個流放都是輕的。”

林延潮心底暗爽,李子華倒台也是遲早的事。你雖然會拍天子馬屁,但是底線還是要有的。本職工作幹不好,什麽都沒用。

“只要李子華一走,朝廷想要用治河的名臣,數來數去也就那幾個,只要潘烏程不出,論及熟悉河工,當朝官員能有幾個,朝廷還是要用老夫的,河南這爛攤子,誰要誰拿去就是。”

楊一魁說話也是動了氣,完全不是原來封疆大吏那等大度,而是如同受了委屈的學生。

不過林延潮卻心想,這楊一魁看來還有起復的機會,自己這一次順路來燒冷灶,還真是燒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