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3章 封王海外

在立儲問題上,李軒其實在也是猶豫了很久,最主要的還是考慮到繼承人是否合格以及所帶來的朝政影響問題,乃至後續更加重要的動亂問題。

畢竟站在李軒自身的角度來說,其實立賢是最理想化的選擇,因為李軒自行選擇一個合格的儲君繼承位置,這對後續的帝國統治將會帶來極大的好處,而李軒自己也有足夠的威望和手段,讓這個儲君坐穩位置,不管這個儲君是不是嫡長子。

但是李軒卻是擔心,自己開了立賢的頭後,後代們也是有樣學樣,但是賢與否,這卻是一個無法準確衡量的問題,諸多皇子裏,你認為他賢,但是其他人卻不是這麽認為啊,如此也就有可能引發奪嫡之爭,輕者朝局動蕩,重者引發內戰。

而立嫡的話就沒這麽問題了,大家不用爭,出生就是定下了大家的繼承順序,從一開始就斷絕其他皇子們的奪位的念頭。

不過立嫡的話,也有可能弄出一個廢物當皇帝的悲劇。

這兩種方式是各有利弊,但是李軒綜合考慮之下,還決定立嫡!

因為李軒相信,儲君合格與否,他後天所受到的教育才是決定性的,而教育是可以進行優化的,李軒相信通過完善的教育,哪怕嫡長子李暠本身的天賦平平,但是也能夠培養為一名合格的皇帝。

所以到了最後,李軒選擇了立嫡,並通過後天培養的方式來增加儲君的能力,而不是讓皇子們進行各自的競爭,然後選拔優勝者為儲君,盡可能的避免政局動蕩。

至少在未來的一二十年內,李軒需要確保國內不會因為立儲問題而爆發各種動蕩。

既然選擇了立嫡,那麽對其他皇子的處理也要提上日程了。

尤其是年紀比較大的兩位皇子,按照傳統中原王朝的規矩,封王是必須的,同時也需要就藩。

前明時代,早期的皇子都是實封,在邊疆地區就藩,然後成為手握實權的藩王,後來就有了燕王朱棣的叛亂的奪位,後期明王朝就是開始把皇子當豬養了,就藩後只給榮華富貴,但是不給實權。

但是李軒不想效仿前明早期的就藩政策,造成藩王半獨立,然後造反之類的,同時也不想把成年皇子趕出去,圈在封地裏當成豬養。

此外,如果不把皇子派出去就藩,那麽問題也會多多,參考前明的福王,遲遲不就藩,就會引發其他想法,認為自己還有機會。

綜合考慮之後,李軒決定那種也不效仿,而是采取了把皇子派往海外的就藩政策!

至於說以後造反,造反就造反了,反正李軒的全球戰略目標,是把全球都給征服,但是哪怕是李軒,都是不認為征服了澳洲,美洲,歐洲,非洲等地區後,這些地方能夠一直都歸屬中央王朝的統治,時間久了,總是會出現各種亂七八糟的動亂的。

所以,還不如現在就做好準備,等到幾百年後,即便是分裂了,但是那些地方的移民也還是華夏子民,而統治這些華夏移民的也還會是他李軒的子孫。

到時候即便是各個分裂出來的地區打仗,也只是家族內戰,打就打吧,就跟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都是一群親戚在打仗,打來打去,這肉還是會爛在鍋裏。

李軒不知道自己這麽做,以後會帶來什麽樣的發展和變化,但是他也是不打算顧慮那麽多了,先做著,看看情況的發展,假如事情的勢頭不對,那麽就進行修正。

反正以李軒這個開國皇帝的威望,做什麽其實都是一句話的事。

考慮這些,更多的也只是他的私心作怪,而不是說真的想要自己創立的帝國千秋萬載,那是不可能的。

李軒的真實想法其實有點自私,那麽自己活著的時候,帝國是統一的,統治全球的。

至於自己死了以後,哪裏管得了那麽多啊,兒孫自有兒孫福,享受那麽幾十百來年的榮華富貴也足夠了,以後如果都是一群窩囊廢,死了也活該。

這種想法,說的不好聽一些,那就是自己死了後哪管他洪水滔天!

把兒子封到全球範圍內,以後說不準還能留下一支血脈繼續統治某個地方呢。

基於這樣的考慮,李軒在長子齊王和次子趙王的就藩問題上,做出了出乎所有人的選擇,他首先是讓齊王前往大隅縣就藩,而趙王的就藩之地,則是萬丹。

然而這兩個地方,在當代的任何人看來,那都是化外之地,帝國子民如果不是實在活不下去,都是不願意移民到這些地方的。

但是李軒卻是把兩個皇子封到了這兩個地方,實乃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在很多人看來,李軒這樣做,那是比前明的那些皇帝還要狠,其他前明的皇帝給自家的兒子封王後,就藩的時候雖然是不給實權,但是好歹還是會留在中原之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