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09章 奔襲武昌

一旦李春景帶著第二軍主力朝著西北方向奔襲武昌後,那麽在南昌以及後方的豐城等地,就只剩下區區一個第六步兵師了。

雖然說第六步兵師在最近一段時間也是進行了整編,不過卻是沒有徹底完成,只是把一個長矛團改編成為火槍團,炮兵部隊也只擴充了一個炮兵營。

尚未完成整編的第六步兵師,雖然也擁有一萬三千余人,但是火槍的數量三千支都不到,野戰炮也只有二十多門,和第五步兵師這種徹底完成整編,擁有四千多支火槍以及五十四門野戰炮的部隊比起來,戰鬥力的差距還是有的。

唯一情況比較好的就是,第六步兵師裏的重甲步兵,大多也是換裝了板甲!

板甲這東西,對於已經初步實現了水力動力、機械化生產的大唐工部而言,並沒有多大的技術難度,甚至制造起來最大的困難就是鋼材的生產比較難,但是加工階段卻是比較容易。

所以自從建成了板甲的流水線後,板甲幾乎每一天都能夠大批量的被生產出來。

當然了,這種批量生產的板甲雖然說防禦力是有了,但是和美觀絕對扯不上關系,甚至一些體型比較矮小或者特別高大的士兵,都是無法找到適合他們穿的板甲。

因為大唐的板甲,生產的時候為了簡化工藝,提供生產的效率、降低成本,只生產固定的四種大小的板甲,如果這四種都穿不下,那麽就沒有辦法了。

板甲這種東西生產起來容易,目前也已經是大批量的取代原有的各種盔甲,尤其是鐵甲成為了重甲步兵們的標準配置。

李春景為了加強南昌和豐城的防守,雖然帶走了主力部隊,但是卻是給蔡二虎也留下了不少可用來防禦的武器,比如說給蔡二虎還留下了一個野戰炮兵營以及大量的手榴彈、地雷。

此外還有大量繳獲自明軍的火炮也是繼續留在了南昌城頭上!

而這一部分繳獲自明軍的火炮,其實數量並不少,而且那些野戰炮雖然質量上比大唐工部生產的要差一些,但是也勉強能夠用。

吉安廬陵一戰,南昌一戰,第二軍不僅僅是俘虜了數以萬計的明軍,同樣也是繳獲了大量明軍的軍械,那些冷兵器就不說了,大唐陸軍基本上只挑選其中質量最好的一部分使用。

另外一部分質量尚可的刀劍,一部分是挑選出來給公務人員裝備,比如說巡警、稅務稽查隊的人員,有一部分則是配屬屯墾團、民夫。

至於說剩下那些質量實在太差的,基本都是直接回爐了,這年頭的廢銅爛鐵其實也是挺值錢的。

而熱武器的話,火槍的處理要麻煩的多,雖然說明王朝的火槍都是仿制大唐王師的火槍,但是他們的火槍制造依舊處於手工階段,而且每個地方,甚至每個工匠制造出來的火槍只是外觀相似,但是實際上區別相當大,其中最困擾大唐陸軍的就是,他們的口徑竟然不統一。

繳獲的不少明軍火槍,口徑從十毫米到十五毫米不等!

說實話,直到現在,大唐王朝的後勤部官員都是沒搞懂,這明王朝的火槍怎麽能夠把口徑弄這麽多出來!

而大唐陸軍使用的火槍彈藥,都是紙殼定裝彈藥,發射藥和子彈都已經是提前捆綁好在一起的,雖然說這種子彈只有一部分是兵工廠直接生產,很多前線部隊裏的彈藥都是他們當地制造的,但是想要當地制造也得有融化鉛彈的模具啊!

這子彈的口徑都不一樣,模具自然也就用不上了。

但是要把這些火槍直接扔了更加不可能,大唐陸軍可以把繳獲自明軍的冷兵器直接扔了,但是對於槍炮還是比較在乎的。

最後沒辦法,只能是把繳獲的火槍進行口徑測試,如果口徑是十四毫米的,則是直接補充給普通部隊使用。

如果口徑不用動的話,其他方面其實都不用怎麽動的,因為人家明王朝制造的火槍,準星、標尺以及刺刀也都是樣樣不缺的,要不然怎麽叫仿制呢。

但是如果口徑不是十四毫米的火槍,那麽就是進行分類,然後如果某個口徑的火繩多了,那麽就集中裝備給某個部隊,而目前,裝備這種特殊口徑的火槍只局限於輜重、炮兵運輸兵等輔助兵力,而戰鬥步兵則是依舊不裝備。

同時專門給這些特殊的火槍打造制造鉛彈的模具,同時測試發射藥的用量,制造符合大唐陸軍標準的紙殼彈藥標準。

這些繳獲的火槍裏,十三毫米的最多,足足有五百多支,而第二軍已經是用這一批十三毫米的明造火槍裝備了兩個輜重營。

其他口徑的火槍則是還略少一些,目前還囤積在南昌、贛州的倉庫裏,而現在第六步兵師所面臨的壓力太大,李春景也是把剩下的這五六百支亂七八糟的口徑拿出來交付第六步兵師,讓他們臨時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