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預言

盡管兵力僅有百余,應明卻完全阻斷了泰馬河以西的英格蘭援軍。

半月以來,他的北洋騎兵於廣闊原野間縱橫馳騁,接連消滅二十余支各地趕來的援軍部隊,有時一天機動四十裏還要打兩三場仗,沒歇過一日。

再一次盤點了損失,應明看上去老了近十歲。

不是蒼老,而是接連戰鬥帶給他的疲憊,不單是他,不論北洋騎兵還是艾蘭騎馬步兵都一樣,每個人眼下與鼻子兩旁都露出深深的溝痕,人累了馬也瘦了,不少戰馬跑跛了腳,極大拖延了行軍速度。

由於戰術得當,每一次襲擊都以全面或局部的以多擊少取勝,除了在混戰中被火槍就近命中的士兵外幾乎沒有陣亡,但每個人都多多少少帶著點傷,接連取勝的戰鬥讓他們收獲頗豐,殺紅眼的士兵連眼神都和剛登陸時不一樣了。

戰爭給他們帶來什麽影響?

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這些大明人和世代生活在這的人原本素不相識、既無新仇也無久怨,可碰面就要用盡一切手段去拼個你死我活。

他們從亞洲帶出來的輜重已經用完,登陸之時裝在馬臀囊的泡菜與大醬也已吃完,最近幾天吃的都是馬肉馬奶,還有繳獲的敵軍補給,但日子不能這麽過。

說起來應明這支騎兵也是慘,在亞洲過了端好日子,可自從登上開往艾蘭王國的船,夥食就一天不如一天,他們大多數都喝過蕁麻燉湯,吃起來跟菠菜有點像,後來艾蘭王國有了土豆,就把烤土豆、蒸土豆、燉土豆吃到吐,事實上這也是他們見到湯二請求援軍就立馬請戰的原因。

太想換點像樣的夥食了。

結果沒想到,到這邊打仗吃得還他媽土豆呢。

夥食問題甚至影響了應明的戰術,在北洋軍的軍官操典教材中,鼓勵軍官率領部隊襲擊正在駐營的敵軍,這在運動戰中最節省時間——敵人駐營升起炊煙說明他們饑餓,這個時候的敵人最為軟弱,進攻他們的營地即使沒能全殲,也會使他們放棄烹飪好的食物,進而為下一次徹底殲滅創造機會。

另一方面,取勝後的部隊會直接得到烹飪好的食物,省去做飯的時間,繼而休息後進行下一次戰鬥。

但在英格蘭不能這樣打,除了艾蘭王國的騎馬步兵,所有北洋騎兵都不支持進攻駐營的敵人,更希望應明率領他們襲擊行軍途中還沒來得及做飯的敵人。

因為敵人的飯菜實在太奇怪了。

摻木屑、沙土和碎石子的黑面包,而且還沒發酵。

火上烤的往往是蘋果和梨,就算看見鍋裏咕嘟咕嘟的湯也讓人不想喝,因為燉的是李子而且還是加了胡椒的那種。

反倒是菜,全是生的,胡蘿蔔、白菜、卷心菜還有圓蔥頭,全是生的切切拌在一起——對明軍來說這完全反了,菜才應該被燉在鍋裏,水果應該洗凈了生吃。

即便是截下一支較為富裕小貴族的兵,夥食依然很糟糕,無非是把鹹魚、不知道從哪弄來的肉和蘋果梨以及一些奇怪的菜燉在一起,看起來就像喂豬的東西。

這不禁讓應明陷入深深的思考,明明都是果蔬,他們憑什麽把糧食浪費成這樣兒?

後來仔細查了繳獲輜重才明白,他們的面粉都沒篩去麩皮,做面包的為省點錢,又加了木屑、沙子和小石子,充滿膳食纖維和礦物質,只要再加點樹皮和青蟲就是全面營養了。

最可恨的是他們的輜重裏有酒,可北洋軍法不準旗軍在戰鬥期間飲酒。

實際上應明也沒時間去篩面粉,這事很費功夫,他們在途中占領了一個村子離普利茅斯不遠的村子,村子裏有個水力磨坊,他們把繳獲的食物送過去,讓村裏的百姓給他們磨面、篩面,作為回報吃不完的糧食和肉會交給他們吃。

這其實很難。

在征戰途中應明發現英格蘭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樣,他們有國家意識。

這很奇怪,在一個封建領主為主體的地方,百姓卻有國家意識。

實際上這要拜克倫威爾所賜,不是那個還沒出生搞資產階級革命的護國主克倫威爾,是第一代艾塞克斯伯爵托馬斯·克倫威爾,輔佐亨利八世十年,協助其頒布《至尊法案》,脫離天主教,創造樞密議會,加強君主權力。

克倫威爾依靠亨利八世的信任與一己之力,在封建時代的英格蘭形成一套集權君主國才有的中央管理部門,把十九名掌握王國大權的貴族集結於樞密院旗下,相當於在這片封建體系的王國中脫離郡縣,創造出一套符合封建規矩、類似三公九卿的制度——盡管遭受舊貴族集團反噬,但他死後這項制度依然存在,直至後來發展為英國的內閣。

這樣的制度決定了英格蘭的百姓像西班牙的百姓一樣,都有樸素的國家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