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87章 泄密(第2/3頁)

二十九軍錯過了最好的布防機會,一直拖到關東軍集結完畢才反應過來。

方不為很想去華北,但沒有一個人同意。

一是他的份量不夠,二是他沒有理由。

二十九軍與西安事變中的十七路軍一樣,都是馮玉祥的西北軍改編而來,根本不受中央政府和委員長待見。

華僑援助的餉款和物資,人家二十九軍連根毛都沒見過。

而宋喆元登報罵委員長也不是一次兩次了,雙方的矛盾很深。

此時再派個有特務性質的特派員,剛到地頭,怕是就會被二十九軍拿來祭旗。

哪怕是他想去華北偵測日軍動向也不行。

馬春風沒有明說,但谷振龍罵方不為目中無人,當陳公樹的華北區是擺設不成?

方不為只能咬著牙,天天巴著脖子,等華北方面的戰報。

十一日,由何英青主持召開統帥部會議,後報請委員長批準,對華北事變做出應對。

這一次,國民政府的反應不可謂不快。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統帥部決議,即日起向華北調運戰略儲備,糧秣儲備等,至少可供二十萬人足有三月之久。

同時報請委員長,請求調動部分德械師北上。

除此之外,統帥部還調派第二師補充旅,秘密進駐上海市區,防守機場等戰略要求。

這是怕被日軍抄了後路。

怕二十九軍擅自妥協,統帥部派時任參謀本部總務廳廳長熊斌赴保定,向二十九軍做出一系列承諾:要槍有槍,要糧有糧。

這是怕宋喆元成了第二個張少帥。

他一退,華北就會成為第二個東北。

方不為覺的這一招有點神來之筆的意味。

熊斌還沒到保定,宋喆元就和日本達成了第一次協議……

當然,稱不上割地賣國,不過是延照中央政府的一慣風格,答應了部份日本人的條件,同意日本人派人進入盧溝橋以內的宛平搜查。

其實就連宋喆元也沒想到,這是日本人的緩兵之計,剛過了三天,日本人就主動撕毀了這份協議。

宋喆元白白背了一次罵名。

但除了方不為,誰都不知道日本人的真實意圖,南京統帥部有點慌了。

二十九軍一妥協,日本人就能騰出手來,對上海和南京下手,到時候就會成為腹背受敵的局面。

在七月十四日的統帥部會議上,當即有人提出封鎖長江,並派海軍駐防吳淞口……

這是要全面開戰的架勢,誰都做不了主,只能報請委員長定奪。

委員長半信半疑。

到這個時候,他還是不太相信,日軍會全面化開戰。

直到日本的軍艦開到了下關,關東軍各師團陸續往華北集結的消息傳來……

“中華民族已到了最後的關頭,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惟有犧牲的決心,才能博得最後的勝利……”

方不為終於知道這句話的出處了。

委員長與周先生匆匆見了一面,發表了著名的《廬山抗戰聲名》,在二十日時,回到了南京。

二十一日,委員長親自主持了統帥部戰略會議,蔣百裏呈委員長一文中提出“日必將趁此機會全面開戰,我方應對日展開持久戰”的大戰略方針。

但被委員長當場拒絕不說,還在會上批駁了一頓。

方不為沒有資格參加會議,他是從谷振龍的片言只語中聽到了一些,察覺到不對,才想方設法的將蔣百裏將軍提出的戰略方針弄到手。

看完之後,方不為驚為天人。

這不就是八年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對日抗戰的總方針麽?

“以空間換取時間,相機予以打擊,戰力預置華東,引敵由東向西,軸向攻防……”

蔣百裏還建議:由淞滬開戰,並擴大之,引誘日軍沿江而上,將決戰戰場放在上海,集中主力殲滅日軍的有生力量,而後且戰且退,各線陸續往後方調動。

前期肯定勝不了,要做好打敗仗,甚至是打大敗仗的準備。目的是拖長戰線,拖死日本人……

熊式輝補充: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移民清物,堅壁清野;避實擊虛,晝伏夜動。

是不是很熟悉?

這一主張當時被稱為《持久戰》,後被收錄入蔣百裏將軍的《國防論》中。

華北失陷後,上海保衛戰,南京保衛戰均執行的是此戰略。

方法是好的,但用到具體人的手裏,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這兩次會戰,均以委員長的猶豫不決,優柔寡斷,前後命令反復,以及指揮官指揮失當,做戰部隊將領棄軍而逃等等因素,將計劃中的且戰且退,打成了大面積的潰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