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80章 辦法(第2/5頁)

具體的操作細節方不為不是很懂,但他大概理解日本人的意圖。

法幣改革對國民政府最有利的一點,便是脫離了以往銀本位的貨幣政策,與英磅掛鉤。

幣制改革一旦公布,民國政府就會要求,嚴禁民眾持有金銀,限期將銀元兌換成法幣。

往後一切交易中使用金銀,都是違法的,輕則沒收金銀,重責問罪入獄。

也就是說,法幣改革一旦實行之後,任何一家銀行都不能兌換黃金白銀。

民眾若擔心法幣會貶值,唯一的辦法,只能是到四大國有銀行,兌換英鎊外匯。

日本人便是想利用這一點,引起民眾恐慌,發生大面積的擠兌。

國民政府一旦公布黃金白銀強歸政所有的命令之後,間諜機構便會散布謠言,稱國民政府是想變相搶奪民眾的財產,用廢紙一樣的法幣,換走民眾手裏的金銀。

真到這一步,誰不拿法幣換英磅,誰特麽就是傻子。

如果不是方不為提前查到了日本人有這樣的計劃,國民政府的幣制改革真有可能破產。

因為孔祥西的幣改計劃當中有致命的漏洞。

民國政府幣改的本質,其實還是空手套白狼和拆東墻補西墻的招數。

幣制改革要想掛靠英傍,就必須有充足的英磅外匯作為準備金。

英國人也不是傻子,不會白白把債券借給國民政府,必須要有同等價值的東西作為抵押。

但委員長連年剿匪,國民政府早已負債累累,國庫裏空的快能跑老鼠了。

舉一個例子,三四年,國民政府的財政收入是一千五百萬大洋,但當年的正常支出總額,是兩千兩百萬大洋,差的這六百萬,全都是從四大銀行和江浙財團手中借來的。

這還不算,委員長為了剿匪,又從各大銀行和江浙財團那裏多借了六千萬大洋……

幾大銀行根本沒這麽多現銀,又不敢直接拒絕,便偷偷的加印了銀行本票……

各大銀行發行出去的公債和銀元本票,甚至超過了庫存白銀的三倍……

也就是沒有合適的機會,日本人覺的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不然早就煽動民眾擠兌了。

南京沒有足夠的黃金白銀做抵押,幣改怎麽進行?

孔祥西想出了一招:一半用金銀抵押,一半拿國有資產抵押。

先是集中了四大銀行和國庫內的所有金銀,又從江浙財團手裏借貸了一部分,但也只湊夠了五千萬兩白銀。

孔祥西又說服委員長,出讓各種利益,作為抵押,再加上這五千萬兩,從英國總共借貸了價值一億兩銀元的外匯,用來實行幣制改革。

第一步成功了,有了施行法幣政策的準備金。

第二步,就是讓民眾相信法幣的價值。

剛開始實行幣改,民眾肯定不會相信法幣的購買力,孔祥西便規定了一條,民眾可以拿真金白銀,先去四大銀行兌換英磅。

意思是你可以不用法幣,但必須把手裏的金銀全部交出來。

但所有的政府稅收以及與政府哪怕有一絲聯系的商業行為,全部只認法幣,英磅美元都不收,民眾自然只能再次將英磅換成法幣……

第二步也算是成功了,法幣開始在市面上流通了。

第三步,孔祥西則會讓四大銀行加大發行力度,加快收歸黃金白銀國有的速度。

孔祥西的算盤打的非常好。

法幣流通的越快,黃金白銀收歸國有的速度就越快,重復向英國抵押,再次借貸外匯的數量就越多,法幣的地位就越堅挺……

但恰恰就是這一點,讓日本人瞅到了空子:打時間差。

等國民政府第一次連哄帶逼的收走白銀,法幣剛剛兌換到民眾的手裏的時候,日本人便會搶先購兌四大銀行這一億兩白銀的外匯。

注意,是外匯,不是法幣。

然後日本人立馬便會散出謠言,稱國民政府發行的法幣根本兌不出外匯來。

民眾到銀行兌換,卻發現謠言竟然是真的?

這是什麽原因?

因為國民政府雖然利用外匯換到了金銀,但用來當做法幣改革準備金的外匯卻讓日本人先買走了。

到了這個時候,民眾已無用法幣兌換外匯了。

要想兌付民眾手裏的法幣,民國政府只能再次向英國抵押借貸。

但把剛剛到手的黃金白銀運送到英國,至少也要一個月的時間。

現在不是電子時代,在華的英國銀行能有多少外匯儲儲備?

誰敢替民國政府兜底,日本人就敢把他給擠兌破產了。

為了不使民眾對民國政府徹底失望,民國政府只能先把法幣兌成金銀。

只要到了這一步,民國政府的法幣改革計劃算是徹底泡湯了。

日本人的計策還不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