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7章:鳳陽破,天下驚!

時間是沖淡世間一切的根本。

即便你擁有這世間最難忘的經歷,也終究會在時間的洗禮下漸漸忘卻。

不管是趙宗武,還是張維賢、朱純臣、徐希,亦或者崇禎帝朱慈燃,他們都在為自己的利益不斷向前。

在自我糾正的過程中,崇禎七年就這般悄然而過,歷史的車輪,向著崇禎八年緩緩壓過,可崇禎八年對於大明來說,卻是不堪回首的歷程……

崇禎八年元月,鳳陽府·太和縣。

“縣令大人,此次縣中報備的軍械所需,再度被退了回來,理由與前幾次的一樣。”主薄嶽伍晟眉頭緊鎖,手中拿著那份熟悉的文書,向正在吃粥的吳世濟講述道。

本味同嚼蠟吃粥的吳世濟,在聽了嶽伍晟的話後,手上的動作停了,眉頭微皺的看向嶽伍晟,停頓片刻後,“縣中西人近段時間可有異常?”

對於嶽伍晟所講,其實在吳世濟心中已有定數,但是這心中有準備,歸有準備,可是在當前這樣一種局勢下,這鳳陽府的高官,絲毫沒有意識到危險正在逼近,這讓吳世濟心中很是憤慨!

吳世濟,字輯候,號生拙,萬歷四十年壬子舉人,因性情正直,不懂鉆營之道,故仕途並不是很順,直到崇禎元年,才有幸在同鄉官員的幫襯下,在溧水縣做了教諭,而這一做就是教諭。

直到後來太和縣縣令得位升遷,吳世濟才得以後補太和縣縣令一職,而這還是因為太和縣過於‘貧窮’,沒有官員願意前去赴任,才最終便宜了吳世濟,否則就這太和縣縣令一職,怎麽輪,也輪不到他吳世濟。

吳世濟口中的西人,並非是紅毛鬼、黃毛鬼,這西人其實是指,在太和縣境內僑居的山西、陜西籍商人。

盡管說明末時局動蕩,但在另一方面也使得商業變得發達,這其中或多或少與官場貪腐存在著某種聯系,這也就使得大明的商人日漸活躍,而在這一群體中就包含晉商。

晉商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晉商八家,同樣也因為他們背叛祖宗、通敵的行為,使得趙宗武用手段將他們盡數鏟除!

但是這並不代表著晉商勢力就會就此消失。

畢竟這誰都不能做到無視利益誘惑。

再說這鳳陽府地跨江淮、毗鄰楚豫,作為大明的龍興之地,中都所在,那絕對是大明的核心之一,盡管說鳳陽府比之明初地位降了不少,但是作為大明商品由東向西運輸的主要通道,使得鳳陽府這一區域的商業十分繁榮,因此選擇在鳳陽府境內,落腳、紮根的外來商人並不在少數。

而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山西、陜西籍的商人。

太和縣作為這處核心裏面的黃金地帶,是河南、南直隸的交匯地,也使得居住於此的商人是分外的多。

地方勢力錯綜復雜,縣中百姓一窮二白,這也就造就了太和縣較為獨特的現狀。

嶽伍晟道:“並無異動,自大人頒布了‘查編流寓’的告示,原本在城中出現的流言慢慢消散,以張、趙為首的太和士紳,不在以‘西人’暗中勾結,盤踞在歸德府境內的流寇,欲趁機作亂為由,再去針對縣中的‘西人’。”

盡管說在這段時間中,趙宗武麾下不斷在明確家國情懷,小家、大家的區分,這也使得其治下黎民百姓,開始擁有了這樣一種意識。

但是對於大明其他地方來說,在國家、地方出現動蕩的時候,他們想到的並不是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因為在他們的意識中,還沒有那麽的崇高精神,他們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欲借助這一次次動蕩,從中獲取到巨大的利益。

就以這太和縣為例,自從流寇大軍,從河南懷慶府運動到歸德府後,有關流寇攻略鳳陽府的消息就從沒有消散過,但是這鳳陽府高官,對此卻並不是很在意,亦或者說他們並不關心這些……

同樣出現這樣的流言後,太和縣的本地士紳,開始對僑居在太和縣內的山、陜商人發動了一次次沖擊,這裏最直接的感觀,就是他們借助此事,獲取到了不下十萬兩白銀,近萬畝良田!

吳世濟點點頭道:“當前這種局勢,一切必須以大局為重,盡管說流寇盤踞在歸德府境內,但是經過這兩月間的等待,並沒有等來他們來襲,為了抵禦隨時可能到來的大軍,太和縣內必須要保持穩定。

盡管說西人的身份很敏感,可如果不穩定住他們的心,又談何去穩定太和縣的民心?既然說府中不準備調撥給我們軍械,那麽我們就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

自吳世濟繼任太和縣縣令後,昔日平靜的太和縣,漸漸地也變得忙碌了起來,為了抵禦流寇可能來襲,吳世濟約見地方士紳,讓他們幫助縣中鞏固城防、編練民兵、修造武器,但是歸根到底還是缺少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