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章:定國黨的強盛

有關九邊帥府的擴大軍議,還需要一段時間進行籌備,畢竟這駐守各地的總兵官、撫軍使,其距離遠近是不一的,對於遠在半島的總兵官、撫軍使來說,他們這一路上必定是風塵仆仆的趕來。

既然這總兵官、撫軍使未全部趕來,那麽趙宗武也不可能閑下來等著他們,到了他這個位置,需要他處理的事宜還有很多。

拿下大明的北部邊疆,趙宗武就要對生活在這中間的百姓負責,因為不同於先前的發展理念,其手中掌握的不再是遼東一地,隨著這些年的發展,甘肅、陜西、山西、草原(內蒙古境南部)、朵顏、遼東,皆掌握在他手中。

這直接使得近兩千余萬眾的百姓,也掌握到了趙宗武的手中。

為確保自己控轄的疆域,能夠得到整體發展,趙宗武也是籌建了相應機構,借此來引領地方發展。

為了確保地方能夠擁有好的發展,趙宗武剔除了十二執政官,明確了政務院九總理:孫傳庭、盧象升、史可法、袁崇煥、張壺、陳雄、周延儒、溫體仁、楊景辰。

至此凡是其部控轄範圍內的勢力,皆由政務院九總理分工執掌,其發展部署,已歸納建立在五年發展計劃中。

而在政務院之下,則有審計署署長李士元,統籌署署長阮大鋮,民生署署長陳士奇,農業署署長朱之馮,稅務署署長張輝,工業發展署署長張力,建設署署長龍文光,教育署署長劉佳引,商務署署長劉之勃,交通署署長王一寧,水利署署長鐵鋮。

這十一署署長分管境內各個領域,確保所轄勢力能夠擁有好的發展境遇。

而獨立在政務院、十一署之間的還有四院:法院院長劉鎮藩,警察院長賀逢聖,檢察院院長張宗衡,督察院長許鼎臣,這構建了一個相對完善的大級別行政機關。

雖說明末的生產力遠不比後世,但是其擁有的一些底蘊,使得明末有追趕後世的可能,因此籌建類似於後世的行政班底,這完全是可行的。

社會是呈現不斷進步的階層,對於華夏一族來說,分權式的領導,絕對比不上,集中式領導。

事實證明,後者更勝一籌。

集中領導辦大事,這符合華夏一族的稟性,同樣也適合讓華夏一族不斷領超世界。

“國公爺,根據政務院頒布的第一次普查工作,通過這一次人口調查,在政務院管控範圍內的地方,共計有兩千三百七十三萬九千八百七十一人!而這還不包括遷移出華夏地域的四百七十余萬眾百姓。”溫體仁舉著手中的人口調查文書,詳細向趙宗武介紹著當前所擁有的人口總量,並對各部分人口用工情況也進行了細致講述。

人口。

這是一個永遠也繞不過去的話題,如果想要讓國家擁有真正強盛的根基,那麽就必須要確保人口總量,可是在糧食不能累年豐產的基礎下,如何增加人口就成為了關鍵所在。

好在有趙宗武的存在,使得這樣的瓶頸得以輕松解決。

盡管說趙宗武他並不是全能手,但是他那超越數百年的理念,以及在信息大爆炸時代所有的先知,這對於華夏一族來說,也絕對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當然在研制的這個過程,必然會消耗掉大批量的金銀,這也是為什麽,趙宗武會不留余力的主張海外擴張的原因所在。

用異族人的財富,不斷夯實華夏一族的根底。

趙宗武道:“雖然說我部直接掌控著近三千萬的人口,但是對於這個龐大的世界來說,這僅僅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下一階段,政務院一定要繼續增加,對於百姓多生多育的各項獎勵,確保基礎人口,在十年內翻一番的目標。

同時也要加緊對於黑戶的清查工作,確保境內不存在一名黑戶,讓每一名百姓皆能種上屬於他們的土地。”

雖說大明官府明面上的統計數字有五千余萬眾,但是經過這些年的了解,趙宗武心中很清楚,在官面統計的數據下,還隱藏著不下一億的流民、佃戶,這些是不受法律保護的無戶口人士。

同樣來說,這樣一批數量龐大的人口,也無法發揮屬於他們的能量。

在趙宗武眼中,無法發揮應有的能量,這對於華夏一族的發展,就是一種最大的浪費,所以說他絕對不允許這樣的現象出現。

盧象升接著道:“對待這群沒有戶籍的百姓,政務院也出台了一系列吸引政策,用說書的方式去傳頌,這也使得掙紮在中原地域的流民、賤籍等,皆源源不斷的向邊疆奔走。”

趙宗武點頭道:“對於這些沒有戶籍憑證的流民、賤籍,地方上一定要樹立起來新的觀念,一定要結合地方的發展需求,去妥善安排這些流民、賤籍,不能簡單地以農耕為根本,一定要結合各地的建設需求,對於工匠、工人的比例,也一定要適當的放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