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勝利勛章

白俄羅斯戰役期間蘇軍高級將領傷亡很少,在德文、俄文和英文資料中,我沒有發現戰死或被俘記錄,只有第2坦克近衛集團軍司令員謝苗·博格丹諾夫上將(1894—1960)在進攻盧布林時受傷,由阿裏克賽·拉德齊也夫斯基將軍(1911—1978)代理。不過經過治療,1945年1月7日重返前線作戰,4月6日第二次獲授蘇聯英雄(第一次獲授是1944年3月11日)。接著參加攻克柏林之戰,6月1日晉升裝甲兵主帥。

白俄羅斯戰役進行期間,1944年6月26日,一大批將領獲得晉升,其中切爾尼亞霍夫斯基晉升大將。6月29日,羅科索夫斯基晉升蘇聯元帥,成為衛國戰爭開始後繼朱可夫(1943年1月18日)、華西列夫斯基(1943年2月16日)、斯大林(1944年3月6日)、科涅夫(1944年2月20日)、戈沃羅夫(1944年6月18日)之後第六位獲授蘇聯元帥的人。注意,內戰期間斯大林並非軍事指揮員,也就沒有軍銜,後來(1945年6月27日)改稱“”,似可譯作“蘇聯大元帥”,因為俄羅斯歷史上最著名的統帥亞歷山大·蘇沃洛夫(1729—1800)頭銜是“Генералиссимусроссийских сухопутных и морских сил”(俄羅斯陸海軍大元帥)。

衛國戰爭結束前,馬林諾夫斯基、托爾布欣和梅列茨科夫三人分別於1944年9月10日、9月12日、10月26日晉升為蘇聯元帥。這樣,不算斯大林,衛國戰爭期間共有8名蘇軍將領晉升蘇聯元帥,數目大大少於納粹德國。“二戰”結束以後,又有索科洛夫斯基、葉廖緬科、巴格拉米揚、崔可夫等人晉升蘇聯元帥。他們每一個人打過的大仗、硬仗、惡仗,都是其他同盟國元帥(美國相當級別為“五星上將”)不能相比的。

戰後晉升蘇聯元帥的人裏還有一個人不能不提,那就是德米特裏·烏斯季諾夫(1908—1984)。1934年畢業於列寧格勒軍事工程學院,即現在以他命名的國立波羅的海軍事工程大學,曾經擔任列寧格勒“布爾什維克工廠”工程師,後任廠長。該廠是1863年引進德國克虜伯技術建立的,以首任廠長、著名工程師巴維爾·奧布霍夫(1820—1869)命名,稱“國立奧布霍夫工廠”。主要生產海軍火炮,後來發展成俄羅斯及蘇聯最重要的武器生產廠家之一。衛國戰爭期間它和同樣引進德國技術、1895年建立的烏克蘭哈爾科夫機車廠,是蘇聯兩家最重要的坦克生產廠。

納粹德國入侵前夕,1941年6月9日,蘇聯軍事工業人民委員鮑裏斯·瓦尼科夫以失職罪被捕,未滿33歲的烏斯季諾夫被挑選來接任這個重要職務,在這個位置上一直工作到戰爭結束以後(1946年3月15日)。瓦尼科夫也算幸運,衛國戰爭開始不久(7月20日)就被釋放,擔任烏斯季諾夫的第一副手。蘇聯工業原來都集中在其歐洲部分,莫斯科、列寧格勒和哈爾科夫是三個最重要的工業城市。衛國戰爭開始後蘇聯軍事工業的第一要務就是把大量骨幹工廠(約80家、60萬工人)遷往亞洲部分,不但要迅速恢復生產,還要盡可能擴大生產。哈爾科夫機車廠遷到烏拉爾山脈東麓下塔吉爾,與那裏生產火車車廂的烏拉爾車輛廠合並組成烏拉爾坦克廠,是衛國戰爭期間蘇聯最重要的坦克生產廠。烏斯季諾夫和瓦尼科夫出色地完成了這個極其艱巨的任務,兩人都於1942年獲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在他們的領導下,蘇聯軍事工業不但保證了軍火“量”的需求,而且在“質”上實現重大突破,坦克、作戰飛機、火炮乃至步兵槍械武器都趕上甚至超過當時世界一流的德國,為後來蘇聯成為軍事科技強國奠定了基礎。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便有不少德軍士兵改用從死亡蘇軍士兵那裏拿到的沖鋒槍,因為巷戰中它比德軍自己的槍械更適用。1944年1月24日,烏斯季諾夫獲授炮兵工程中將軍銜,同年11月18日晉升炮兵工程上將。

戰後烏斯季諾夫先後擔任過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1953年)、第一副主席(1963年)。1976年4月26日眾望所歸地擔任國防部長,29日晉升大將,不久(7月30日)再晉升元帥。瓦尼科夫則於1945—1953年間領導蘇聯核武器研制,有重要貢獻,又兩次獲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1949和1954年),兩次獲授斯大林獎金(1951和1953年)。

但是,也有兩位本來很可能晉升蘇聯元帥的將領沒見到勝利就犧牲了,令人痛惜。他們是1943年2月12日晉升大將的尼古拉·瓦圖京和剛於白俄羅斯戰役期間晉升大將的伊凡·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瓦圖京1944年2月29日在前線遭“烏克蘭起義軍”(伏擊,受了重傷,醫治無效於4月15日去世,葬於基輔。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則於1945年2月18日在東普魯士前線被炮彈破片擊中陣亡,還不滿39周歲,是蘇軍最年輕的方面軍司令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