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大考第一場:不及格(第3/5頁)

就連不懂軍事的人恐怕也能看出,當時發出這些命令實在是過於倉促,因為國防部、總參謀部都還來不及掌握德軍入侵的情況和自己的損失情況,既不“知彼”也不“知己”,所提出包圍並殲滅入侵之敵的要求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開戰第一天,蘇軍補給線和彈藥儲藏所便遭到嚴重破壞,通信聯絡系統幾乎崩潰,大量飛機被炸毀在機場上,制空權完全被對手掌握。盡管如此,不少蘇軍部隊還是堅決執行了命令,例如,6月23日至30日西南方面軍5個機械化軍在布羅迪地區發動反攻,和德軍展開一場坦克大戰,蘇軍損失約800輛坦克,但也讓對手損失了200輛。6月23日至27日西北方面軍在立陶宛西部城市拉塞尼艾附近發動反攻,雖然損失慘重,但也第一次讓德國人知道蘇聯KB-2重型坦克的厲害:一輛這種坦克曾經阻擊一個德軍坦克師整整一天。那是一種以克裏門特·伏羅希洛夫命名的重型坦克,重45噸,火炮口徑76.2毫米,德國Panzer II(重7.2噸,火炮口徑20毫米)和Panzer III(重23噸,火炮口徑37毫米)顯然不是它的對手。

後來朱可夫辯解說當時發布那樣的命令是迫於斯大林的壓力,但根據莫洛托夫、赫魯曉夫、米高揚等人所說那時斯大林的精神狀況,這個說法未必可信。

11天後,7月3日,全世界才聽到斯大林姍姍來遲的聲音,他發表廣播講話,號召蘇聯軍民奮起抵抗納粹侵略,積極投身偉大的衛國戰爭。講話說及1939年與納粹德國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即《莫洛托夫一裏賓特洛甫條約》):

也許有人要問,蘇聯政府怎麽會同像希特勒、裏賓特洛甫這樣一些背信棄義的人和惡魔締結互不侵犯條約呢,蘇聯政府在這方面是不是犯了錯誤?當然沒有犯錯誤!互不侵犯是兩國之間的和平條約,1939年德國向我們提出的正是這樣的條約。蘇聯政府能不能拒絕這樣的建議呢?我想任何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都不能拒絕同鄰國締結和平協定,即使這個國家是由像希特勒、裏賓特洛甫這樣一些吃人魔鬼領導的。……

我們同德國締結互不侵犯條約,贏得了什麽呢?它保證我國獲得了一年半的和平,使我們有可能準備反擊力量……

簽訂那紙條約的確為蘇聯贏得了一年半(其實還稍多一點)的和平,但那段可貴的時光真的被用來做反抗侵略的準備了嗎?看看上一節所述對紅軍的第二次“大清洗”,答案自明。講話第二天,7月4日,西方方面軍司令員德米特裏·巴甫洛夫大將就被解除職務並被逮捕。7月8日,西方方面軍絕大部分高級將領都被逮捕,包括參謀長弗拉基米爾·克利莫夫斯基赫(1885—1941)、炮兵司令員尼古拉·克裏奇、通信兵司令員安德烈·格裏戈利耶夫(1889—1941)、空軍副司令員安德烈·塔尤爾斯基(1900—1942)、第4集團軍司令員亞歷山大·科洛布科夫(1897—1941)、第14機械化軍軍長斯捷潘·奧博林(1892—1941)。所有這些人,除克裏奇稍晚(10月16日)才被處死外,均於7月22日和巴甫洛夫一起以“失職罪”被處決。附帶說說,德國發動突然襲擊的第一天,西方方面軍空軍就損失了738架飛機,其中528架是在地面上被炸毀的。當晚18:00時,空軍司令員伊凡·科佩茨(1908—1941)在辦公室自殺。

戰爭開始,西方方面軍損失慘重,巴甫洛夫等人不能說沒有責任,但責任是否全在他們,或者主要在他們,恐怕就值得商榷。巴甫洛夫是個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老兵,蘇聯內戰中成長為紅軍指揮員,1928年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1936—1937年以“巴勃羅”(Pablo)化名參加西班牙內戰,指揮一個坦克旅,因戰功獲授蘇聯英雄稱號。回國後參加過對日作戰和蘇芬冬季戰爭,納粹入侵前4個月(2月22日)剛剛晉升為大將。和他一樣,科佩茨也參加過西班牙內戰並獲授蘇聯英雄,有擊落敵機6架的戰績,也參加過蘇芬冬季戰爭。

7月19日斯大林自己兼任國防人民委員,隨即建立三個“戰略方向”。西北戰略方向由伏羅希洛夫指揮,任務是保衛列寧格勒;西方戰略方向由鐵木辛哥指揮,任務是保衛白俄羅斯;西南戰略方向由布瓊尼指揮,任務是保衛烏克蘭。29日朱可夫被解除總參謀長職務,由老元帥沙波什尼科夫接任,第二天改任“預備方面軍”司令員。顯然,這時斯大林指望的還是一批老人。但伏羅希洛夫和布瓊尼都讓斯大林失望了,9月10日不得不用朱可夫替換伏羅希洛夫,13日布瓊尼也被撤職,但沒有任命接替者。19日基輔淪陷,不過城內蘇軍仍然頑強抵抗,直到26日戰鬥才完全結束,接著德軍便開始進攻頓河下遊的重要城市羅斯托夫。德國宣傳說俘虜紅軍60萬人,還說那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戰役。只有鐵木辛哥表現尚可,雖然沒能守住莫斯科西大門斯摩棱斯克,但將部隊主力撤回,對保衛莫斯科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