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美國的“隔岸觀火”與“隔岸助火”(第2/2頁)

“二戰”爆發兩年多以後,由於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再也不能隔著兩個大洋對戰爭“作壁上觀”了,這才於1941年12月11日正式對德國和意大利宣戰。但美國真正與德、意兩國交戰,是1942年11月的事,距它宣戰又過了將近一年。那便是北非的“火炬行動”,而且對手是法國維希傀儡政府,還不是德、意法西斯自身。

要注意,美國對歐洲戰事“隔岸觀火”,這已經是第二次,第一次世界大戰它便這麽做過,而且吃到了甜頭。1914年“一戰”爆發,它便隔著大西洋靜觀戰事的發展,直1917年4月6日美國國會才通過參戰決議。但到這年年底,派到歐洲的軍隊也只有4個師,而且並未投入戰鬥。直到沙俄退出戰爭,德國把東線兵力轉移到西線,美國軍隊才在1918年7月首次與德國交戰,而那年秋天,第一次世界大戰就結束了。只打了不到4個月仗,便作為戰勝國與英、法一起實際上主宰了巴黎和會,真是件“投入”少而“收益”多且快的絕好“生意”。

丘吉爾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裏寫下了這樣一段話,目的在於提醒人們注意英國為“共同事業”所做出的貢獻:

我這樣做,並不是要和我們最偉大的盟國美國做令人不快的比較,或者毫無意義地論個高低,我們對美國的感激是無法衡量和永遠不忘的。但是,讓大家知道和了解英國在戰爭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是符合英語世界共同利益的。

他從幾個方面對美、英兩國進行了比較:

1. “直到1944年7月,大不列顛和大英帝國與敵接觸的師的數目大大超過美國。”此話屬實,就連諾曼底登陸,丘吉爾所說的“英軍”(包括英國及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軍隊83,115人),也超過美軍(約73,000人)。

2. “大不列顛和大英帝國人員的犧牲甚至比我們英勇的盟國還要大。”英國死亡和失蹤軍人30萬人(303,240人),加上大英帝國其他成員則超過41萬人,而美國陸、海、空以及海軍陸戰隊和海岸警備隊犧牲的總數是322,188人。此外,英國及大英帝國人員的犧牲大部分發生在對德作戰中,美國軍隊損失則大部分在太平洋戰場的對日作戰中。

3. 在海上,美國承擔了太平洋戰場幾乎全部重任,但在大西洋和印度洋,被同盟國軍隊擊沉的781艘德國潛水艇和85艘意大利潛水艇裏有594艘是英國擊沉的,英國還擊毀和俘獲了意大利全部艦隊,消滅了德國全部主力艦、巡洋艦和驅逐艦。

4. 到1943年,英國在德國投下的炸彈,按重量計以8比1超過美國。直到1944年春天,美國對德國的轟炸才超過英國。

5. 在運輸船隊方面,英國的損失超過1千萬噸(11,357,000噸),比美國(3,334,000噸)和其他國家(6,503,000噸)的總和還要多。

丘吉爾還指出,英國是德國進攻波蘭的第三天(1939年9月3日)就對德宣戰的。大英帝國所屬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南非聯邦等國也都很快對德宣戰。而美國到1941年12月11日才向德國和意大利宣戰,真正與德國交戰則更晚。

丘吉爾熱衷於把英國和美國做比較,卻忘了也和蘇聯比較一下,尤其是忘了對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進行比較。也許這正是他精明過人之處。然而,他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還是發生了,現在不少人確實是把英國看作了美國在歐洲戰場上的“小夥計”。

其實,“二戰”美國所起最大的作用,恐怕是《租借法案》使它成為同盟國的“兵工廠”,或者它自己所說的“民主的兵工廠”。而這一事實對戰後,直至今天世界政治的影響要比對“二戰”本身大得多。從1941年3月到1946年9月,按照這個法案美國給同盟國提供的援助總共達486億美元,其中將近三分之二(64.6%)給了大英帝國(近314億美元)。蘇聯雖然承擔了對德作戰的絕大部分任務,所得卻不及英國的一半(近113億美元,占23.25%)。此外,32.3億美元(占6.65%)給了實際參戰不多的“自由法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軍備生產情況

(單位:億美元,以1944年價格計算。來自德國中學歷史教科書)

這個表的數據是否可靠、準確,不好評價,僅供參考,但不難看出兩點。

第一,1939年德、蘇兩國是最大的軍備生產國,超出英、美兩國很多。1939年蘇聯的數字與納粹德國持平,1941年還明顯高於德國,說明它對可能爆發的戰爭並非全無準備。

第二,美國的軍事工業原來規模並不大,1939年還不及蘇聯、德國的五分之一,成為同盟國的“兵工廠”以後才迅速發展起來。美國原來就有相當雄厚的工業基礎,加之被太平洋、大西洋兩個大洋隔開,本土從未遭到戰火洗劫,1943年就成為世界第一軍事工業大國,也是第一大軍火商。“二戰”勝利以後,它並未因戰爭結束而減少軍工生產,反而更加重視武器裝備的研發,使它始終保持了世界第一大軍火出口商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