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東方和西方

美國的對外政策在當今最主要的目標就是阻止各大強國對中國的侵略,中國擁有4億消費人口,它必須保持完整。美國的任何對外開放政策都著力於中國的領土完整,這並非出於對中國的同情,而是因為中國的市場對美國十分重要。

歐洲國家發展到現在已經歷經了400年的演變,突然有一股新生力量突兀地出現在東西方之間並不會讓人感覺有多麽吃驚。前不久的日俄戰爭就讓人們注意到了這種現象,最讓人吃驚的結果是,在這場戰爭中獲勝的是一個東方國家。這樣的結果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雖然許多人都只注意到表面上的因素,甚至連表面因素也沒有了解詳細。無論人們從日俄戰爭中找到什麽教訓,日本在這次戰爭中的表現都讓世界震驚。

其他的東方國家都對日本的勝利拍手叫好,這是因為這些國家和日本一樣都處於歐洲國家的壓迫之下,而不是它們在地理上同日本有多親近。除了土耳其帝國,歐洲國家已經同東方接觸了200多年,由於西方在軍事上和政治上的高度集中,所以輕而易舉地控制了許多東方國家,這些國家組織松散、內部各個整體分化。從相互之間的松散程度來看,大多數的印度人要比歐洲封建時代任何一個國家內部的小邦更加當仁不讓。而在中國,絕大多數的中國人根本沒有國家這個概念,軍人的名聲也非常差,從軍被認為只是教人恃強淩弱。日本在50年前還一直閉關鎖國,沒有能夠分享歐洲進步帶來的種種好處,其他的亞洲國家就更不必說了。

在這種背景之下,西方國家之間雖然一直在持續爭鬥,但它們對東方國家所采取的方式卻是一致的,結果是西方國家成了統治東方的力量,就像西班牙、法國和英國相繼在歐洲稱霸,德國今天在歐洲大陸上占據壓倒性優勢。在歐洲還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基督教世界時,土耳其帝國高度凝聚,伊斯蘭教徒也承認這個國家的獨立。可今天的穆斯林國家沒有能力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同西方國家一較高低,也無法聯合抵禦西方國家,結果就是領土和主權被一步步蠶食,它也就漸漸失去了獨立性。

上面的這種情況是幾百年來演變的結果,不可能在朝夕之間發生逆轉,不過日本卻向我們展示了這一奇跡。與其他東方國家不同的是,日本狹長的領土使它能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在長期的封閉空間裏,日本形成了獨特的精神和生活方式,這在幾年前的戰爭中已經顯現出來了。這種精神加上日本集中的人口、骨子裏的尚武傳統、幕府體制對地方的絕對控制,使日本能夠發動全身的能量,還有就是英明的領導者和適當的時機,這些都讓日本趕上了。在歷史上,無數次機會被昏庸的領導者白白浪費的例子數不勝數,而如今的日本卻沒有出現這種狀況。

雖然東方國家的變革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但是某些認識正在慢慢促進擁有人類二分之一人口的東方國家發生變化,這種認識的外在表現還不容易看出來,所以很多人會忽略它的能力。從當下來看,這種認識是在被西方的控制之下所產生的不安情緒引發的,而不是自覺形成的。正是這種認識,讓一個國家能夠充分地實現自我管理。當然,這種並非自願的精神在日本人身上表現得並不明顯。內心的不滿本身不具備什麽效力,在中國或者印度也找不到個人或者組織能夠肩負起領導任務的例子。雖然好多東方國家都受到日本所取得輝煌成就的影響,但仍值得懷疑的是,這些國家會不會遵循著日本的發展道路前進,或者說,它們會不會覺得走西方的道路要更加優越。朝鮮就對日本的精神非常反感,東印度人對英國人也充滿了敵視;那些站在反帝立場的同仁說,菲律賓人對美國的統治也不大願意維護。

在印度和菲律賓,要實現思想向現實的轉換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在印度和菲律賓,和西方統治者打交道的是在種族和信仰方面都不一致的多個小集團。這些集團內部的矛盾稍稍緩解了他們對西方統治者的敵意,並且當地人深深明白這種外來的統治和物資供給一旦消失,會給他們帶來什麽後果。這樣一來,許多人對這種統治都采取了默認的態度,容忍了那些他們不喜歡也沒什麽危害的東西。只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表現出對西方統治的不滿和對自由的向往,他們雖然對西方的政治制度有所了解,卻沒有對其歷史根源詳加剖析,所以也就無法體會取得這種成就所付出的幾百年的努力。擺在眼前的問題是,印度和菲律賓的政治體制都不可能發生根本的變化,除非這種變化能夠被宗主國允許。令人欣慰的是,美國和英國已經對當地人做出了一些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