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君入甕

在將島上日軍像切蘋果一樣切成兩半後,巴克納指揮第十軍團兵分兩路,第三兩棲軍向北,第24軍向南,逐步向縱深推進。最初幾天,推進過程依然順利,沿途至多只會遇到些藏在巖洞或其他掩蔽物後面的散兵遊勇,消滅他們也花不了太多力氣。

島上戰鬥結束得越快,海上支援艦隊面臨的壓力就越小。登陸部隊旋風般的突進,讓特納欣喜不已,4月8日中午,他給尼米茲發去電報:“我可能瘋了,不過看來日本人好像已放棄了戰爭,至少在這一段地區是如此。”

尼米茲卻沒有這麽樂觀,他在復電中明確告訴特納:“把‘瘋了’後面的字全部刪掉!”

尼米茲如此謹慎,是因為他已經從截獲和破譯的日軍密電中聞出了一股不尋常的味道,那就是沖繩島上的日軍可能並不是放棄抵抗,而只不過是在請君入甕。

登陸部隊很快就有了同感。當天,陸戰六師作為第三兩棲軍的前驅,通過了崎嶇多山的半島頸部。從這裏開始,島上的地形變得越來越險惡,這讓陸戰隊員本能地警覺起來,海島作戰的實踐告訴他們,不怕鬼子人多,就怕地形復雜。從繳獲的文件和俘虜口供中,也證實在沖繩島的北部確實還有一些成建制的日軍,盡管數量不詳,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日本兵十有八九還會以山區作為自己的藏身之處。

果不其然,陸戰隊第二天就在山地遇到了不少日軍,並且遭到了對方的強烈抵抗。陸軍境遇與之相仿,他們也幾乎是在同一時間被沖繩島南部的山地和敵人擋住了。

這一切正如尼米茲所料,全是有意為之。其中有一個人對此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就是日軍第32軍高級參謀八原博通大佐。

美日陸軍的決策方式很不一樣。美國的軍事主官在研究參謀們收集的情報資料後,都是由他拍板,決定如何采取行動。日本陸軍不一樣,指揮官大多不太管事,具體醞釀作戰方案的是高級參謀。

第32軍軍部就是這樣一個典型。軍長牛島對部下較為溫和,且不喜獨斷,大事小事主要聽幕僚的意見,而一眾幕僚裏,除參謀長,便數八原的分量最重。

八原也確實起到了他的美國同行難以想象的作用。他是日本陸軍中公認的軍事奇才,性格偏於內向,平時臉色總是陰沉沉的,與人交往時甚至顯得有些過分冷漠,人送外號“死頑固”,但此君卻有許多不同於一般軍官的真知灼見。像八原這樣的奇才怪才,過去的日本海軍裏大概只能找到兩位,分別是山本和南雲在鼎盛時期的首席幕僚——“黑島怪參謀”和“神經病源田”。

八原認為,戰爭是一門學問,指揮戰爭不能光靠腦子發熱或想當然,歸根結底還是要依賴於理性思維和科學判斷。他的這一認識與美軍較為合拍,但顯然與當時日本陸軍的主流思維模式背道而馳。

圍繞著沖繩島的防守,兩種完全無法調和的作戰理念自然而然地打起了架。大本營的防守原則是把整個沖繩島都控制起來,不管美軍在哪個灘頭登陸,第32軍都要在灘頭上將其擊潰。八原的意見則是,由於日本陸軍長期奉行輕步兵的戰術理論,導致重型師團較少,第32軍雖有些重裝備,但數量和質量都非常有限,說得更清楚一點,就是灘頭守了也等於白守,而且根本就守不住,倒不如實施機動的縱深防禦戰術,這樣更節省兵力,也能給予美軍以更大的殺傷。

雙方的另一個重大分歧集中在島上機場。在新幾內亞戰役中,日軍曾企圖用飛機轟炸的方式摧毀位於莫港的盟軍航空基地,最終無功而返。原因是莫港基地由六條相鄰的飛機跑道組成,即使炸了其中的一半,另一半照樣發揮作用,基地並不至於癱瘓。

大本營的參謀們從這一戰例中得到啟發。他們把沖繩島設想成一個巨大的航空基地,認為第32軍只要像莫港那樣多修建一些機場,這個塌了那個用,然後在航空兵的協助下就可以消滅美軍登陸部隊。

八原對此同樣不以為然。讓航空兵做主打不是不行,問題是日軍已嚴重缺乏飛機和飛行員,就算是特攻機,也是打一架少一架,這樣的航空部隊如何指望?另外,美軍能守住莫港基地,並不光是飛機跑道多,更主要的還是雷達和反空襲網較為強大,而日軍並無這樣的條件。如果修建了機場卻無法保護,無異於是在給美軍送禮。

經過一番激烈爭論,八原的觀點在第32軍內部得到了支持,牛島也表示認可,然而包括牛島在內,沒人能拗得過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