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拔除了一顆釘子

基於沖繩島在日本本土防禦中的重要戰略位置,它被稱為日本的“國門”,沖繩島登陸戰也因此成了“破門之戰”。為了打好“破門之戰”,美方制訂了“冰山行動”計劃,這是一個規模堪與諾曼底登陸相比的龐大軍事計劃,所用兵力幾乎囊括了太平洋戰區所屬的全部陸海軍。

攻占沖繩島是進攻日本本土的前奏,行動計劃之所以取名“冰山”,就是要顯示美軍的實力和雄心:如此多的部隊也僅僅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水下更多更厚的部分,將在登陸日本本土時出現。

由於美國陸軍部的堅持,執行類似作戰任務的老搭档第一次被拆開,特納仍是執掌支援艦隊的總指揮,但登陸部隊的總指揮由史密斯換成了陸軍中將巴克納。

在塞班戰役中,“咆哮的瘋子”史密斯撤換陸軍步兵師師長的做法,曾大大激怒陸軍,現在陸軍部希望巴克納能讓陸軍的腰杆挺得更直。巴克納指揮的第十軍團由海陸部隊共同組成,一半是陸軍,一半是海軍陸戰隊,前者為陸軍第24軍,後者是第三兩棲軍,皆為有戰鬥經驗的精銳部隊。

第十軍團的全部兵員計六個加強師,15.4萬人,而根據情報,沖繩島上的日軍只有約七萬人,僅在人數上,美軍就超過日軍一倍有余。包括尼米茲在內的海陸軍將領們都認為,戰爭固然可能會很艱苦,但要打垮沖繩島上的日本兵應該十拿九穩。

大家都覺得胸有成竹,有些細節上的問題就容易被忽略。在沖繩島西南有一座由十余座島嶼組成的慶良間列島,主要島嶼礁石林立,地形崎嶇,無法修建機場,日軍認為該群島對於美軍沖繩登陸作戰沒有多大作用,因此防禦力量非常薄弱,同樣,“冰山行動”計劃的大多數制訂者也覺得慶良間列島沒有多大價值,可以不予重視。

唯一看好慶良間列島的人是特納。他認為雖然列島島面一時用不上,但慶良間海峽卻值得擁有。慶良間海峽海面開闊,水深數十米,且海峽兩端可以布設反潛網,乃天然的避風錨地,特納根據硫黃島戰役的經驗,認為在靠近戰場的海域最好能取得這樣一個前進基地,從而為第五艦隊的緊急修理和補給提供方便。

最後,大家都被特納說服了,攻取慶良間列島成為沖繩戰役的第一步。

3月26日,美軍支援艦隊對沖繩實施炮擊,以吸引日軍注意力,掩護真正的登陸行動。當天步77師登陸慶良間列島,日軍的抵抗非常微弱,到黃昏時分,美軍已占領了列島的四座島嶼,並開始在慶良間海峽布設浮標等錨地設施。

第二天,77師繼續向其余島嶼擴展,很快就占領了整個慶良間列島。當天,美軍的供應艦和其他後勤輔助艦陸續進入列島,並在此建立起能夠對艦隊進行補給和小修的海上基地。

對美軍而言,占領慶良間列島還有一個意外收獲,那就是俘獲了250余艘自殺摩托艇、100余發“人操魚雷”(即載人的自殺魚雷)。這時美軍才知道,原來慶良間列島還是日軍的自殺艇基地,日軍準備在美軍沖繩登陸時,用這些自殺艇來實施夜間“特攻作戰”。特納的遠見卓識,不僅讓美軍獲得了一個初具規模的前進基地,還為登陸行動提前拔除了一顆釘子。

攻占慶良間列島之後,77師又占領了離沖繩島更近的慶伊瀨島。兩個炮兵營在島上建立起陣地,他們的155毫米野戰炮可以發射到沖繩島南部,對登陸部隊進行有力支援。

下面就該輪到沖繩島了。

自進攻慶良間列島,美軍對沖繩島的火力準備就已經開始了。在登陸前一周,僅特納的支援艦隊就消耗炮彈四萬余發,空中支援更是竭盡所能,參加轟炸的除第58特混艦隊的航母艦載機外,還有來自馬裏亞納、呂宋島,甚至中國大陸的陸軍航空兵。參戰飛機各負其責,有的炸日軍機場,有的炸防禦工事,有的校正艦炮火力,有的實施空中警戒。由於數量過於龐大,美軍還專門成立了空中支援控制分隊,以對所有參戰飛機進行統一指揮和協調。

沖繩島上一切能看得見的地方,包括墳地都遭到了轟炸,但令人奇怪的是,牛島沒有進行任何還擊,沖繩島上的七萬日軍就好像完全不存在似的。

3月31日,支援艦隊的炮擊達到最高峰,爆炸聲如同雷鳴一般。驅逐艦來回巡邏,按照做數字題一二三四的順序,將3英寸和5英寸炮彈一排排射向岸上的密林。外圍的巡洋艦和戰列艦承擔著更重要的任務,它們的6英寸、8英寸乃至16英寸口徑的炮彈集中飛向陸地目標,這些目標先是跳一跳或者抖一抖,接著便淪為一陣煙霧或者一堆廢墟。

水下爆破隊開始行動。蛙人們戴著鴨腳蹼、護目鏡,拿著捆有許多炸藥的拖纜,向海灘遊去。步兵登陸艇在他們後面進行掩護,用機關槍向海灘上任何可能的阻擊位置進行掃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