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版《暗算》

萊頓是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的收報人兼情報官,情報站會把破譯出來的電報交給他處理。他向尼米茲解釋說,發生珍珠港事件並不是因為情報站的工作效率不高,而是日本人太滑頭了。

當時日本海軍使用了尚未被破譯的密碼,而在情報站已破譯的電報中,又根本沒有提到過偷襲行動。到了襲擊前幾個星期,聯合艦隊更是采取了無線電靜默的方式,就算偶爾截獲到電報,也全是假的。

尼米茲恍然大悟,所有疑惑煙消雲散,以後他凡是遇到難解之謎,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夏威夷情報站。

直接與情報站聯系的是萊頓。萊頓起初很緊張,因為在珍珠港事件之前,他未能向金梅爾提出預警,更沒搞清楚南雲艦隊在哪裏,這幾乎是不可饒恕的失誤。

萊頓認為自己會第一個被尼米茲炒魷魚,其他人也都這麽想。未料到尼米茲卻力排眾議,把萊頓留了下來。萊頓遂成為整個二戰中,除尼米茲外,唯一自始至終在太平洋艦隊司令部工作的軍官。

尼米茲留用萊頓是有道理的。萊頓曾和羅徹福特一起,被海軍送到日本去學習日語和當地的風俗習慣。他對日本人心理狀態的深刻了解,以及對日本海軍部署及動向的把握,都給尼米茲留下了深刻印象。

尼米茲把萊頓作為重要幕僚使用,經常鼓勵他站在永野、山本那樣的立場,以一個發號施令的日本人視角去思考問題,以便尼米茲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打敗對方。

抓住關鍵後,一切變得水到渠成。

在羅徹福特親自把控下,夏威夷情報站24小時對日本軍方的無線電進行監聽和破譯。到1942年春,情報人員的技術愈加精湛,他們僅僅根據報務員發報速度的快慢、指法的輕重,就能迅速辨別出究竟是誰在發報。比如,南雲的旗艦“赤城”號航母,其報務員的指法就很重,聽起來就好像是坐在鍵盤上敲打一樣,聽到這樣的信號,情報站馬上就能確定“赤城”號在哪裏。

至1942年3月1日,羅徹福特已掌握了大多數日軍艦船的位置,誤差不超過三四百海裏。他每天將相關內容轉送給萊頓進行處理,為了對情報進行分析,還要每天用保密電話與萊頓通話。

萊頓與羅徹福特的配合非常默契高效,但有一點羅徹福特始終不解,那就是萊頓有時會在他提供的數字上加碼。比如,羅徹福特說有四艘日軍航母在活動,萊頓上報時,就說有六艘。

明明四,你偏說六,憑空多出兩艘能換糖吃?羅徹福特對此很生氣。

其實萊頓這麽做有他的道理。當時作戰軍官普遍認為情報人員喜歡誇大敵情,尼米茲的幕僚們也有這個心理定式,他們總愛把萊頓報告的數字減掉三分之一。

萊頓掌握了這個規律,他知道他報的六艘一定會有兩艘被作為水分砍掉,最後剩下來的還是四艘,正好與原來的數字相同。

與此同時,密碼破譯也出現曙光。日本海軍的最新密碼為JN25密碼體系,該體系包括三種數碼,每一種數碼都有超過4萬的數字,分別代表不同的含義,發報時報務員會隨意選用並加入電文,如果你不曉得其中的門道,幾乎就跟閱讀天書一般。

要破解如此復雜晦澀的密碼體系,必須先找藤,再摸瓜。

早在1942年1月,日本海軍曾派出“伊-124”潛艇,到靠近澳大利亞的海域布設水雷。返航途中,“伊-124”與一艘美軍驅逐艦及三艘澳大利亞獵潛艦遭遇。經過一番激戰,它被擊沉海底。

尼米茲隨後秘密調來一艘潛水母艦,並派技術熟練的潛水員潛至海底,經過兩晝夜的緊張作業,終將“伊-124”打撈出水。

在“伊-124”的指揮室和電報間裏,美軍找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東西——戰略密碼本和技術密碼本。

尼米茲以這兩套密碼為底本,以“魔術師”羅徹福特為首,迅速建立了一個由24名頂級專家組成的密碼破譯特別小隊,這個小隊後來被稱為“魔術隊”。到1942年3、4月間,“魔術隊”取得重大突破,在截獲的密電中,每隔三四個數碼組,他們就能成功地破譯出一組,而每破譯一組,又使下一組的破譯容易了許多。

順著藤,終於摸到了瓜。1942年4月中旬,根據“魔術隊”破譯的密電,日軍一支運輸艦隊在航母編隊的護航下,將很快進入珊瑚海,此次進攻戰被命名為“MO行動計劃”,正是日本海軍作戰計劃中的“南進”部分。

尼米茲判斷,日軍的主要目標是拿下珊瑚海的莫爾斯比港基地。因為莫爾斯比港是新幾內亞南部的最大軍港,美軍飛機可以從這個基地起飛,直接對日軍的南進行動形成威脅。

新幾內亞是麥克阿瑟指揮的作戰地域。麥克阿瑟對莫爾斯比港也很重視,他正計劃把這一港口建成重要軍事基地,既可用來阻止日軍進攻澳大利亞,又能作為他重返菲律賓的起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