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之戰悲歌多

史密斯的這支英國旅是從近東戰場上勉強湊出來的,部隊從非洲大陸出發,經過孟買再到達新加坡,已經在悶熱的船艙中行駛了兩個半月,所有人都筋疲力盡。史密斯說,沒有兩個星期,大家都緩不過勁來,連槍都拿不動,更別說作戰了。

裝備再好,還得有人使用才行。史密斯用船載來了51架“颶風”,但飛行員只有24人,而且飛機上的裝備和塗抹的顏色,也主要適用於沙漠作戰。

英國旅風塵仆仆而來,不過是杯水車薪,阻擊日軍的任務最終落在了貝內特的澳大利亞師肩上。貝內特請求帕西瓦爾,把半島的全部兵力都交給他指揮。但這段時間以來,貝內特已經明顯得罪了帕西瓦爾,所以他的請求毫不意外地遭到了拒絕。

在英聯軍將領中,貝內特素以勇將聞名,是個敢於水裏水裏來、火裏火裏去的人,明知不敵,他仍決心與日軍決一死戰。1942年1月16日,他發表聲明:“我軍不僅要阻止日軍的進攻,而且有信心把他們逼入守勢,總之一定要讓對方大吃一驚。”

由於一直擔任主攻的第5師團過於疲勞,山下把近衛師團開到前面,猛攻澳大利亞部隊據守的巴枯利。

在第25軍的三個師團,甚至是所有日軍師團中,近衛師團最為特殊。其他師團都是按某個地域集中征兵,只有近衛師團的兵員是從全國各地精挑細選出來的,每個士兵都體格優良,被稱為“王子部隊”“都市師團”。然而問題也正在這裏,自日俄戰爭之後,近衛師團便沒有真正打過仗,平時所受的訓練也是儀仗隊式。

與第5師團、18師團相比,近衛師團的精銳只是紙面上的精銳。山下可不喜歡這樣“花為腸肚,雪作肌膚”,實際上四肢懶動、風一吹就倒的部隊。他和大多數日本陸軍將領一樣,欣賞的是什麽苦都能吃、什麽刀山火海都敢闖的野蠻之師。

在近衛師團進入馬來西亞戰場後,山下便讓這個師團與第5師團展開競爭,有意識地對其進行歷練。

日本海陸軍對軍官的精神教育完全不同,海軍把“協力”作為作戰基石,陸軍不講“協力”,講“競爭”。日本陸軍的競爭意識已經深入骨髓,戰場上若同時出現兩個師團,必有爭先恐後的現象。

在血腥的戰場上,就算是綿羊也會變成豺狼。何況近衛師團本質上也是一只兇惡無比的豺狼,甚至表現得比以往還要嗜血。

對面的澳大利亞師同樣也能征善戰,其勇猛程度,用辻政信的話來說,是前所未見的,雙方的戰鬥打得分外激烈。

1942年1月18日,近衛師團的一個戰車中隊進入地雷區。澳師前衛營趁機實施猛烈炮擊,十輛日軍輕坦克中,有八輛被炮彈或地雷摧毀。

見正面攻擊吸引住了對方的注意力,大柿大隊悄悄地由海岸潛進密林,企圖從背後截斷澳師退路。澳師發現後,立即重創並擊退了偷襲之敵,大柿大隊的傷亡達到六成以上。

與此同時,“颶風”戰機也前來助戰。原有英軍戰機大多采用高空轟炸的方式,對日軍而言,威脅並不大。但“颶風”戰機飛行員也和澳洲兵一樣無所畏懼,他們低飛越過橡膠樹林,不斷地用機槍掃射道路,打得沿途日軍都忙不叠地躲進了密林中。

日軍轟炸機當然也不是吃素的。1月19日上午10點,一發飛機炸彈命中貝內特的指揮部,貝內特與前線的聯絡至此中斷。

失去統一指揮的澳師各部依然在獨立作戰。近衛師團除加強正面攻擊的壓力外,繼續從海岸方向抄襲,澳師前衛營的退路被切斷了。

此時前衛營已不足兩百人,梅哈上尉主動站出來進行指揮。他們一面高唱著澳大利亞歌曲,一面端著刺刀甚至揮舞著斧頭,向日軍封鎖線沖去。

原本是赴死之旅,但依靠非凡的勇氣,這支殘兵成功地突破了封鎖線,趁著黑夜返回了新加坡。

巴枯利之戰是馬來西亞半島上的最後一次激戰。隨著澳師防守的陣地相繼被攻破,“颶風”戰機遭遇了與地面部隊幾乎相同的命運,它們被日本“零”式戰鬥機一一擊落。

殘余的英聯軍全都喪失了抵抗精神,幾乎所有人都在選擇放棄,每退下一處陣地,潰退的隊伍便擴大一圈,敗逃的步子也愈發加快。

第5師團和近衛師團用不著再作戰了,只要比賽誰跑得更快就行。全身曬得黝黑的士兵們完全顧不上“皇軍威儀”,鋼盔跑掉了,軍裝實在太破也扔掉了,好多人在半路上搶件襯衣便臨時穿上,自行車後面則掛滿劫掠來的雞和糧食,活脫兒是一群臟兮兮的土匪。

可現在他們是勝利者,衣著整潔的英國兵、澳洲兵全都被追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這就叫作“得勝狸貓強似虎,及時鴉鵲便欺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