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湊夠一撮人馬上走(第3/11頁)

從1939年6月算起,佐爾格預計日本需要用一年半至兩年的時間,才可以完成重整軍備的任務。也就是說,日本如果要對蘇聯大規模用兵,最快也得是1941年以後。

佐爾格的結論是,盡管日本在諾蒙坎采取了主動進攻的姿態,但實際上未能做好與蘇聯大規模作戰的準備。

既然日本還未做好準備,斯大林便認為這是一個機會,一個利用自己相對先進和充裕的軍備資源,對日本陸軍予以狠狠打擊的機會。

有了斯大林的吩咐和支持,伏羅希洛夫完全照朱可夫開出的菜單上菜。包括武官所說的那兩個機械師在內,蘇軍精銳部隊陸續從歐洲調往遠東,前線蘇軍的實力逐漸發生根本性變化。

在蘇軍的這次兵力東調中,各式特種部隊的聚集最為引人注目。從第一次諾蒙坎戰役中的兵種對比來看,蘇聯空軍從指揮機構到飛行部隊,都明顯落於下風,此次新任空軍主任(相當於空軍司令員)斯穆什科維奇中將奉調而來,負責對在外蒙空軍進行統一指揮。

斯穆什科維奇抵達外蒙古後,馬上對前一階段空戰的失敗教訓進行了剖析。

飛行員們的水平沒有日本航空兵高,這是無法回避的事實,但個人能力不夠,完全可以通過集體配合來彌補,偏偏在先前的空戰中,因為缺乏經驗,飛行員基本上都是單打獨鬥,這就上了日本人的圈套。

在現有飛機性能上,單翼的伊-16速度比九七戰快,但是滯空時間不長,雙翼的伊-15速度慢一些,不過具備足夠的滯空能力,二者正好優勢互補,如果能使這兩種戰機有機配合,就能抗衡和抵消日本航空兵的個人能力。

斯穆什科維奇帶來了一個飛行教官班。這個教官班的成員包括二十多名老飛行員,他們或參加過援華,或經歷過西班牙內戰,在與德、意、日三國的航空兵交手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空戰經驗。

確定方略後,斯穆什科維奇便將教官們分散到各作戰機場,讓他們以空戰格鬥的實戰方式,對年輕飛行員進行配合訓練。在短時間內,每個飛行員都被輪訓一次,雖然不可能立竿見影,但鼓舞了空軍士氣,也給年輕飛行員們壯了膽。

蘇聯空軍的活動變得積極起來,從6月17日起,他們出動機群進行轟炸,日軍囤積在前線的五百桶汽油以及大量的糧秣均被炸起火,給第二十三師團造成很大損失。

這些天裏,第二十三師團長小松原一直在對蘇軍進行偵察,根據蘇軍不斷增兵以及活動頻繁的跡象,他認為這是蘇蒙軍對日軍發動進攻的前兆。

要不要打?第一次諾蒙坎戰役,第二十三師團是吃了虧,可是關東軍司令部也說了,那是兵力不足的緣故。如果這次能引起老大們的重視,一擁而上,沒準還能一雪前恥呢。

關鍵是湊夠一撮人馬上走,至於前面是紅燈還是綠燈,有什麽關系呢?

1939年6月19日晨,小松原向關東軍司令部發報,說給蘇軍以“嚴懲”的時機到了,事不宜遲,應及早發動進攻。

植田司令官接到電報,即刻召集作戰課的參謀們進行討論。大部分參謀都提到了天津租界談判,所謂天津租界談判,是日本向英國租界當局施加壓力,要求禁止租界內部的法幣流通,以便進一步封鎖和打擊中國的抗戰經濟。

作戰課長寺田雅雄大佐說:“在處理支那事變(即侵華戰爭)時,最具有重大影響的,是如何對待英國。如果這個時候與蘇聯發生糾紛,會使軍部受到牽制,從而影響英國問題的解決。”

寺田老成持重,他用一種審慎的口氣表示:“諾蒙坎問題要解決,但是否選在英國問題處理到一定程度之後。大家意下如何?”

參謀們交頭接耳,都認為課長說得對,在這個敏感時刻,不應再喧賓奪主,對蘇作戰確實應當慎重才是。

“三謀參謀”辻政信一聽就來了氣:“你們知不知道我們關東軍的傳統是什麽?不言而行!”

植田謙吉,第十三任關東軍司令官,一個長著花崗巖腦袋的老家夥。深陷諾蒙坎這件事,也真不知道是辻政信把他帶到了溝裏,還是他跟辻參謀一起跑進了溝裏。

在辻政信看來,談判可不是光靠嘴巴就占上風的,靠的還是實力,如果這次關東軍能夠“不言而行”,對蘇蒙軍發動突然打擊,就可以提高日軍的國際威望,到時準保能把談判桌前的英國人嚇得面無人色,還有什麽談不成的?

他針鋒相對地質問寺田:“如果在諾蒙坎坐視敵人的挑戰而不顧,必將發生第二、第三次諾蒙坎事件,甚至有可能發生全面沖突!”

按照辻政信的說法,只要日方一強硬,就能挫敗對方的戰鬥意志,他卻沒有反過來認真想一想,假使蘇聯更加強硬地反撲過來又怎麽辦?這不是更有可能發生全面沖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