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風雨滿奉天(二)

在奉天皇姑區的南部有座火車站,它就是皇姑屯車站。

1907年,京奉鐵路從新民通到現在的皇姑屯車站,當時名字叫京奉鐵路終點,後來又將終點站向北市場延伸,京奉終點改為奉天總站。

當時除了日滿鐵路外,奉京鐵路是唯一一條通往關內的鐵路交通線,也是東北一條完全用民族資本修建起來的鐵路,為當時主政東三省的奉系軍閥張大帥鞏固東北實力,發展東北經濟並向關內擴張勢力範圍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皇姑屯車站當時名為皇姑墳車站,後又恢復為皇姑屯車站。清朝末期到中華民國初,當時的奉天市除沈河、和平兩區有建築外,其余地方幾乎都是菜園子、荒地、水泡、亂石崗,而皇姑屯由於鐵路的開通,又是終點,所以經濟比較發達,商賈雲集,僅商號、貨棧、藥房等有30多家,飯莊、油坊表店、銀匠鋪、刻字社、照相館、郵局等多處。

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教育的發展,當時皇姑屯的小學,都是奉天市皇姑地區較早的學校,規模也較大。皇姑屯商會小學建於1904年,校董事長是皇姑屯商會會長、裕同貨棧老板孟樹增;皇姑屯扶輪小學建於1913年,是京奉鐵路局為皇姑屯和皇姑屯修車廠的子女們創辦的公辦學校;皇姑屯普育小學,是一位姓王的老私塾先生辦的學堂,影響較大,現在仍有以普育學校名字命名的胡同叫普育裏。

皇姑屯還有“皇姑墳”、“積善寺”等,每年4月18日和逢五、逢十都有廟會。

由於當時的繁華,加上車站地處交通發達,東臨當時繁華的北市場商業區和三洞橋東側的奉天總站貨場和張大帥開辦的奉天紡紗廠,南靠日滿鐵路貨場,西向漸有工業雛形的鐵西區,都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北靠進出山海關的陸路要道,也是著名的皇家禦路,現在的華山路,當年清朝為皇帝回盛京城祭拜兩座祖陵所修築的。

所以在圍繞皇姑屯車站附近聚集了大批由關裏逃荒來的山東、河北及河南的“闖關東”的人們。他們一戶一家地蓋起簡易的窩棚,逐漸形成了以籍貫為鏈帶的聚居的棚戶區。

那時的老鄉關系勝過血緣,彼此幫助和依靠貧苦度日。克儉、華山和亞明等棚戶區就是那時開始形成的,這裏居住的大部分都是祖籍在關內的生活在底層的普通勞動人民。

隨著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的爆發,東北軍閥張大帥被日本帝國主義的關東軍分子炸死在“三洞橋”處,皇姑屯成為世界所矚目的地方。

張大帥雖出身綠林,沒有讀過書,可是深知國家民族大義,他致死的最大原因,因張未能執行所謂“二十一條中有關南滿、東蒙古農工業的中日新約”部分。

日本人雖在北京向袁世凱敲詐成功,但在東北,對張大帥曾多年交涉,終未能如所願。日本駐奉天總領事吉田茂是著名的日本外交家,某次為中日交涉,曾向張大帥盛氣淩人地說道:“你要真不接受的話,日方當另有辦法。”張乃反唇相譏地答道:“怎麽說!你們有什麽好辦法,盡管拿出來,難道又要出兵嗎?我姓張的等著你好了!”說完話,就起身送客,弄得吉田很難堪。

這件事之後,日本由駐華公使芳澤謙吉出面,曾經多次向張交涉,但都未果。

因為此時張已在北京就任“安國軍大元帥”之職了,1928年,國民政府軍北伐,奉系接戰不利,張大帥決心退出北京,日本對這種局面很不安。

6月1日,據說芳澤曾秘訪張大帥,勸他接受日本的條件,否則對他不利,如能接受則日方保護張氏經大連返奉天。這次會議時間很長,站在客廳外面的侍從人員曾聽到張氏大聲說:“我姓張的不會賣國,也不怕死。”

6月3日淩晨1時,張大帥離北京,4日晨5時30分張大帥專車進入奉天皇姑屯,南滿路與京奉路交叉路橋下時,轟然一聲巨響,吊橋橋板塌下,剛好壓在第三、四、五節車廂上。

吊橋橋板分為3節,支以石柱,柱外包以鋼骨水泥厚6尺,所以如果不是特殊的爆炸物,不可能發揮如此巨大的破壞力,同時火車通過橋下,若非用電流計算時間,亦不可能如此準確。

火車被炸後,現場屍骸累累,慘不忍睹,張大帥重傷,其他車廂均系隨行人員,見張出事,乃迅速搶救,將交道口出事地點警戒,不準人接觸現場,並用汽車送張大帥返奉天。

張因傷重,於上午10時去世,享年55歲,但這個消息被封鎖,外界完全不知。

根據日本投降後所泄露的各種資料,關於張大帥被暗殺經過,確實為日本關東軍所策劃及組織。當時關東軍的司令官是村岡長太郎中將,關東軍的重要將領認為張大帥是日本控制東北的最大障礙,如果不除掉張大帥,則日本在東北的阻力非常之大,所以村岡乃親自主持暗殺張大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