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十面埋伏(十一)(第2/3頁)

“鄭隊長,現在怎麽辦?”一旁龍叔也看出來了,扭頭問鄭嘯。

鄭嘯一把抓起自動步槍,喝道,“打。”

特戰隊員們早就憋了好半天了,就等他這句話呢,話剛出口,子彈就已經呼嘯而出,直奔對面的鬼子。

咻——,幾枚手雷被特戰隊員們丟了出去,落在了鬼子布置在後方的機槍陣地上,硝煙騰空中,機槍陣地立刻啞了。

狙擊手也來湊熱鬧了,他們的目標是敵人的指揮官或者軍曹,有的則瞄上了對方的火力點,凡是重要的目標,都是他們要幹掉的。

這樣一來,鬼子們可就倒了黴,近距離的狙殺和手榴彈轟炸,讓鬼子的防線瞬間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陣線被沖的七零八落。

鄭嘯拎著自動步槍,一聲大吼,第一個沖了出去,直奔被撕開的鬼子防線,身後是龍叔和景甜兒他們,以及那些特戰隊員。

三十分鐘時間,他們只要堅持三十分鐘時間,那麽援軍就能到來,到時候裏應外合,一起動手,撕開鬼子的防線不算什麽難事。

可以想想,五百名手持AK47自動步槍的特戰隊員一陣猛沖,會是怎樣的氣勢呢?

鬼子的陣線已經被打破了,就算是想要重新建築起來,也需要時間的,何況主要的指揮官都已經死在了狙擊手中,剩下能夠指揮作戰的軍官已經不多了。

所以鄭嘯他們基本上沒有遇到多少阻擋,就沖進了石林中。

實際上,這片石林面積足有幾十畝,面積還是頗為廣闊的,而且到處是聳立的石柱和石筍,用來進行巷戰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好地形。

經過了特種作戰訓練的特戰隊員們,在這種地形中跟鬼子交手,已經占據了地利,如果再算上他們比對方強悍的多的戰鬥力,恐怕鬼子要大為頭疼了。

來如疾風去如電,鄭嘯帶著特戰隊員,還有龍叔手下的那些護院在鬼子無奈的注視下,鉆進了石林中。

“八嘎!”

一名日軍指揮官將戰刀鞘摔在了地上,然後雙手握著刀柄,朝前猛地一指,“給我沖鋒,殺進石林。”

接到他的命令,那些鬼子們立刻蜂擁而上,朝著石林沖去,從遠處看去就好像一群蝗蟲。

這時候,鄭嘯他們在石林中已經停下了腳步,他們回頭看了看朝著石林沖來的鬼子,然後都笑了,“奶奶的,在這裏跟老子打,純粹是自己找死。”

咻咻咻,一枚枚手雷從石林中飛了出來,劃過石林前的空地,在飛到鬼子頭上的時候忽然爆炸開來。

這些手雷都是鬼子的甜瓜式手雷,被鄭嘯等人繳獲,反過來對付小鬼子了。

甜瓜式手雷,也就是91式手榴彈,是日軍三十年代使用比較多的手榴彈,在很多抗戰影視劇內被廣泛采用。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發展軍用手榴彈的國家之一。

早在日俄戰爭期間,日本就大量使用了利用山野炮彈彈體、彈箱、罐頭盒等改裝的手榴彈。

通過這場戰爭,日軍充分認識到手榴彈的威力和使用前景,並加以大力發展,到二戰開始前,研制和裝備的手榴彈已達10余種,除少數特種彈外,大部分屬於防禦型手榴彈。

不過二戰期間,由於日軍將擲彈筒和輕機槍裝備到步兵小隊,與同時期其他亞洲軍隊相比,班一級的火力強度具有明顯優勢。

而手榴彈在日軍步兵裝備中的地位已經有所下降,在連隊一級,手榴彈的儲備數量甚至低於擲彈筒彈。手榴彈並不配發到每個士兵手中,但不配槍的輜重兵,醫護兵等一般會攜帶1-2枚手榴彈用於自衛。

二戰中,日本並未研制出更多的新型手榴彈。戰爭期間真正大量使用的手榴彈只有幾種,但它們卻各有特點。

91式手榴彈於1931年正式裝備日本陸軍,是日軍裝備的第一種現代化手榴彈。它的前身是1921年研制的大正10年式手榴彈,兩者尺寸、結構和性能十分相似,但大正10年式手榴彈全彈質量530克,較91式稍重。

大正10年式手榴彈在“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後逐步停止使用,代之以91式和97式手榴彈。主要原因是大正10年式手榴彈只在彈體下部設有一個較窄的定心環,在擲彈筒內運動時的穩定性不太好,精度有限。

為解決這個問題,改進的91式手榴彈在彈體上部也增加了一個定心環,使得彈體上下基本對稱,在用擲彈筒發射時基本解決了晃動過大的問題。

91式手榴彈既可用大正10年式擲彈筒發射,也可用後來的89式擲彈筒,此外還可以手投和用槍掛擲彈筒發射,故稱為“三用”手榴彈。

不過,這種手雷被鄭嘯他們使用出來,威力似乎大了幾分,手雷在半空中炸開,碎片都是覆蓋面較大,使得更多的日本鬼子受到了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