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滴血 ——從日方史料還原平型關之戰日軍損失

曾經寫過一篇對於日軍在平型關大戰中損失的文章,寫完以後多承熟悉軍事的朋友加以指點,或指正,或考證,多有收獲。於是我萌生了對這次戰鬥中日軍的損失進行進一步考證的興趣。其結果,在日本,陸續發現一些相關資料,個人認為頗有補充的價值,於是將原作加以修訂,重新做成此文,作為對這一問題的一點補足吧。

從下圖可見,此戰日軍與國民黨軍和共產黨軍同時交戰。不過,圖中標明和國民黨軍交戰中日軍陣亡最高的軍官僅為中尉(與國民黨軍的戰鬥也是頗為激烈的,第十一聯隊戰史中記載第一大隊長尾家劍就差一點因為全軍覆沒而引罪自殺)。所以,八路軍在“平型關大捷”,即圖中在蔡家峪和平型關之間描述的戰鬥中,擊斃日軍兩個中佐的伏擊戰戰果顯然對國共兩軍都是很重要的。

日軍《第十一聯隊戰史》中關於平型關戰役的作戰圖。

可能因為此戰中被殲滅的並非第十一聯隊所屬部隊,圖中有一些錯誤。第一,“平型關大捷”戰鬥日期應為9月24日,圖中標錯;第二,新莊所部被稱為“全軍覆沒(全滅)”,而第二十旅團堅稱該部隊有不少的突圍人員,不能稱為“全滅”。這也符合我對此戰戰果考察的結果。此外,圖中標注的“朱德指揮的第二十三軍兩個師9月30日向五台方面逃走”,也很有趣。因為,朱德雖然被任命為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但實際無權指揮國民黨軍部隊,而平型關前線中國軍隊中也沒有二十三軍這個番號。據對比雙方序列推測,這可能是三十三軍孫楚的部隊,是兩個旅,不知道為何被日軍誤會為兩個師了。

當初寫平型關之戰,是因為在海外看到一份報道,提到平型關戰役日軍的損失,認為日軍的損失應該是“一個不完整的汽車中隊和一個負責大行李的運輸和護衛的輜重小隊,共計有日本兵60人”。因此,認為把平型關看作大捷純屬誇大。這樣的所謂資料實在讓人哭笑不得,在日本所見有關的資料,日軍傷亡是遠遠超過這個數字的。而且,把平型關伏擊戰稱為大捷,還有一條重要的理由。

那就是當時日軍的新聞管制還不夠完善。在七七事變以後的一段時間裏,日軍的新聞報道管理還不十分嚴格,如《朝日新聞》報道的南苑之戰(即佟麟閣、趙登禹殉國之戰),曾相當真實地反映了二十九軍頑強的防禦,並對守軍的堅強深表欽佩。不過,這種報道隨著戰況的“泥沼化”,日軍管制的力度日益加強,這種還算客觀的報道就越來越難以看到了。日文報紙《每日新聞》根據其華北特派員的報道登出了平型關伏擊戰的新聞,加以實地照片,並冠以“我軍運輸部隊在平型關關口附近不明地域遭到從兩側高地的伏擊全軍覆沒(全滅)”。雖然沒有具體報道人員裝備損失情況,但依然成為戰時日軍報道在中國作戰失利的極少珍貴新聞之一。從國際影響來說,無論此戰殲敵數量多少,稱為“平型關大捷”,都是很有道理的。

平型關之戰,到底斃傷了多少日軍,中國方面有一萬(蔣介石賀電)、三千(長期使用的數字)和一千(近期國內著作如《三晉同仇》等使用數字)之分。從當時日軍投入戰鬥的屬於後勤部隊來看,一萬和三千都不大可能,屬於戰時為了鼓舞士氣而進行的戰果宣傳。據此,我認為中方比較可靠的數據是一千。這個數字對比日軍的參戰部隊,個人認為是比較可靠的,所謂日軍僅僅損失60人的報道,是不確實的。

然而,分析日軍損失,使我們遇到一個比較頭疼的問題。那就是日軍為了維護士氣,對戰時損失和戰果的不實報道,使日軍的實際損失與其公報不符。比如,日軍報道在中原戰役中最為激烈的洛陽之戰,我曾找到龍門山激戰、停車場肉搏戰、禹王廟之戰等多次惡戰的回憶文章,中日方面都承認這是一次大規模的攻防作戰。而日軍最後報道的傷亡情況呢?不過損失55人而已……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中國戰場,在太平洋戰爭中,日軍曾經一次就宣稱擊沉美國四艘航空母艦。實際上戰後調查,擊沉的,僅僅是一艘登陸艇而已。

所以,對於平型關之戰的真實情況,我釆取了根據史料進行推測,而不是直接釆用日軍公布傷亡數字的報道(第二十一聯隊戰史中直接報道此戰陣亡15人,連日本大概都不會有人信)。

在日本的有關資料《終戰記念日特集》中,日方資料寫道:“八路軍在五公裏的峽谷裏將日軍團團包圍,不斷攻擊,經過不到一天的惡戰,日軍全軍覆沒。”如果五公裏的戰場上只有60個日本兵,那就要差不多100米一個了,稍微有點兒軍事常識的人也明白,這個仗怎麽能打呢?“第五師團四十二聯隊救援的官兵證實,可以看到約百輛被燒黑的汽車和輜重車。”如果是這樣,就算一輛車一個人,日軍也不可能只有60人,何況,駕駛車輛的和押運的還應該是不同的部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