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欲望的種子(第2/4頁)

李蘋患有先天性重度近視患者,她的兩只眼睛視力平均只有0.2左右,必須要到正規眼科醫院做治療才可能校正視力,但是幾萬塊錢的手術費用,對於這樣一個年平均收入才幾百塊錢的小山村來說,無疑是一個可怕的天文數字。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李蘋的這一生,注定要過著這種半盲的生活。

她從雅潔兒嘴裏聽說,眼鏡可以幫助她看清楚東西,所以她最大的夢想,就是擁有一幅眼鏡,而她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用玉米芯,做成眼鏡的模樣戴到自己的眼前。

時間長了,竟然讓她養成了這樣一種依賴的心理習慣。

說到這裏,雅潔兒臉上滿是苦澀與無奈,以李蘋的重度近視,就算是給她一幅近視眼鏡,又能如何?

這一天晚上,萬立凱和雅潔兒談了很多,談了很久。

在這一天晚上,萬立凱真正了解了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是中國青基會發起倡導並組織實施的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其宗旨是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建設希望小學,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希望工程自1989年10月實施以來,累計資助230萬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援建希望小學8000余所,培訓希望小學和農村小學教師2300余名。科技部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評估表明:希望工程已經成為我國20世紀90年代社會參與最廣泛、最富影響的民間社會公益事業。

這些數據聽起來相當不錯,但是如果把它平均到中國到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這又是多麽卑微的數字?

這樣一個從八九年就開始由國家主導,完全從民間集資的“希望工程”,到了今時今日,也僅僅有十幾、二十億的捐助,和幾年時間,國家就撥給北大、清華、復旦三所大學超過二百億資金相比,這些錢實在是杯水車薪!

雅潔兒一開始,她想到了捐款。根據希望工程條例,只要捐二十萬人民幣,就能建立一所鄉村希望小學,捐十萬人民幣,可以對一所鄉村小學的危舊校舍進行修繕。但是當雅潔兒用了六個月時間,去考察希望小學後,她改變了主意。

將近二十年時間,建立了八千多所希望小學,但是這些希望小學建成了以後呢?二十年時間,卻只培養出兩千三百名小學教師,這注定希望小學與教師來源之間產生了巨大的數字差異。

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已經大大阻礙了希望工程的推進,而最令雅潔兒無法接受的是,在很多學校,民間捐贈的圖書,一直封存在學校的圖書室裏,卻不對學生開放,原因是學生對這種課外書並不感興趣。很多希望小學裏有電腦室,但是這些電腦室更從來不向學生開放,只能成為老師平時休閑娛樂的工具,原因是沒有後續的資金,來保障這些電腦的日常使用及維護。

至於什麽化學試驗室,物理試驗室,很多更成了老師的休息區,化學儀器是有,化學試驗室是標準配置,必須建立,但是……如果把這些試驗室對學生開放,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實驗材料消耗,上哪裏去補充?!想想看也對,有誰在捐贈了一批化學儀器後,還會定時定量的向希望小學捐贈各種化學試驗用的原料?

想等教育局撥款來補充,別傻了!多少地方的鄉村小學,學生們還沒有課桌沒有板凳,玻璃窗上只能釘著塑料布,北風一吹就“嘩啦、嘩啦”的亂響,多少村鄉小學教職工每個月的工資只有幾百塊錢,還被拖欠了大半年……說到用錢,教育局手裏才攢著幾毛錢?僧多粥少眾口難填,至於你要求資金補充學生們試驗用的化學原料,還是無限期限的等等吧。

說到這些親眼所見,親耳所聽的事情,雅潔兒滿臉的憂愁。在中國各地,不知道有多少象她這樣的人,抱著“有錢要用到實處”的想法,創辦了私立希望小學。但是面對大環境,他們這樣一批人,相對而言只能算是滄海一粟。

九年義務教育,面對這種無奈的現狀,也同樣顯得過於蒼白無助。

“男孩子不讀書,只會毀了他自己一輩子。而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位啟蒙老師,如果女孩子不讀書,那麽毀的可就是兩代人了。”

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雅潔兒留在了這片荒涼得連建立希望小學都不夠資格的山村裏。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雅潔兒不但全額免去女學生的所有學雜費,她更在附近十幾個山村裏不斷遊走,四處家訪,遊說那些父母,把自己的女兒送到了學校裏。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把雅潔兒走的山路加在一起,可能已經可以從北京走到上海。

到了最後,萬立凱看著雅潔兒的目光裏面,除了尊敬還是尊敬。雅潔兒做的這一切,能影響到的,只是少量的一批人,但是她已經足夠稱得上為國為民俠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