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懸掛

蘇聯,烏拉爾山區兵工廠,代號9137工程,現在已經建設完工,正在進行投產剪彩儀式。這個工程包括在車裏雅賓斯克建立一些列的坦克生產工廠,把這裏變成一個專門生產坦克的城市。

這裏如同森林一般豎起的煙囪,證明了它規模的宏大與壯觀,如果算上從明斯克還有哈爾科夫以及頓涅茨克撤回的一些技術工人,這裏擁有3萬名員工,可以說是蘇聯的又一個工業心臟。

當然,這個工廠是蘇聯用來生產坦克的重要基地,而在美國工程師幫助下組建的車床設備也正準備為生產蘇聯新式坦克而服務。這種坦克是蘇聯科學家們精心設計出來的戰爭怪獸,是斯大林寄予厚望的決戰兵器。

這種坦克裝備了一門76毫米口徑的坦克炮,是由蘇聯的高射炮改裝而成,非常實用並且威力比KV-1型坦克的主炮更大,而這種坦克卻比KV-1型坦克需求的鋼鐵更少。整輛坦克和德國坦克一樣采用了傾斜的裝甲板,唯一的區別是這種坦克在前方裝甲板上開了一個出入坦克的艙蓋。

這種坦克有7個負重輪,當然這和德國搶先購買並且保密克裏斯蒂坦克懸掛系統有直接關系,蘇聯沒有拿到相關專利和技術,所以也就一時間也拿不出什麽像樣的減震方案,只好用KV-1型坦克上的技術暫時應付。

當然不得不說的是陰差陽錯之下,德國正在研制的虎王坦克和蘇聯正準備生產的T-34型坦克都采用了“扭杆懸掛”,而後世的經驗證明扭杆懸掛才是坦克懸掛系統的主流選擇。這種懸掛比起現在德國坦克普遍采用的克裏斯蒂懸掛有很多好處。

因為克裏斯蒂坦克懸掛是靠彈簧受力原理設計的,所以這種懸掛在車體內部占用了大量的空間,這也使得另一時空中的T-34坦克,還有這一時空中阿卡多主導生產的德國豹式虎式坦克車體內部空間有些淩亂,影響了彈藥儲藏以及設備的安置。

這也是阿卡多在自己道聽途說的“T-34坦克神話論”的誤導下,稀裏糊塗的上了一次當導致的。事實上掄起結構簡單以及空間利用率等效果來看,扭杆懸掛在是被所有人普遍認同的一種坦克懸掛方式。

而可笑的是,另一個時空中納粹德國生產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那飽受詬病的懸掛系統,正是被美國M1主戰坦克,德國豹2A6主戰坦克,中國的99式主戰坦克,俄羅斯的T-72、T-80主戰坦克普遍采用的扭杆懸掛。相反那個被神話了的T-34坦克采用的克裏斯蒂懸掛,被徹底淘汰了。

為什麽會這樣呢?其實這要從德國人自己的懸掛設計來說明一番:德國坦克采用的確實是更為先進並且簡單可靠的懸掛系統,不過他們因為自己的執著和不得已的苦衷,把一款簡單先進的懸掛體系給改得面目全非了。

簡單點說,扭杆懸掛必須錯開兩側負重輪的位置,以此來放置需要橫穿整個車體的“扭杆”,這也就造成了坦克兩側負重輪不對稱這麽一個“毛病”。當然這種不對稱完全不影響日常的使用,但是這對於另一時空中的納粹德國設計師們來說,簡直就是一個無法忍受的“災難”。

眾所周知,另一個時空中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采用的是交錯式負重輪結構,這種結構是因為負重輪邊緣的橡膠稱重能力不足被迫采用的,也就是說,德國必須想盡辦法在有限的車體長度限制下,安裝更多的負重輪來支撐整個坦克的重量。那麽對於扭杆結構來說,就需要工程師們安裝更多的扭杆——虎式和豹式的扭杆多達16根,這樣一來,扭杆的簡單結構優勢立刻蕩然無存了。

當然另一個讓虎式和豹式行走機構更加復雜化的原因是希特勒還有德國設計師們自己找的——他們忍受不了自己的坦克負重輪的不對稱,於是他們采用了手段讓復雜的交錯式負重輪左右對稱了……是不是很美觀?是不是很驚喜?這麽多處女座的德國設計師和領導者湊在一起出現在德國二戰歷史當中,還真是讓人欲哭無淚啊。

加上虎式坦克本身的發動機小馬拉大車問題,變速箱故障問題,也就造成了一個讓後世學者陷入誤區的假象:T-34坦克結構簡單故障少,而虎式坦克結構復雜故障多。這其實是非常錯誤的一種論調,至少並不可觀全面。

如果深入調查一下德國二戰坦克使用的技術,就會立刻明白其實德國人自己給自己畫了一個怪圈,讓自己陷入了對於坦克性能的“邪路”之中。

德國冶煉技術發達,發現了一種叫表面硬化處理的工藝,這種工藝讓德國坦克的裝甲質量上了一個台階。不過代價就是德國的這種表面硬化工藝會讓金屬重量增加——類似武俠小說裏提到的百煉鋼,密度不同自然會影響重量。

於是在提高防護的同時,德國坦克的重量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再加上使用交錯式負重輪以及雙倍扭杆帶來的重量加成,德國坦克在當時基本都擁有一個匪夷所思的體重。當然雙排交錯式負重輪帶來的好處也毋庸置疑,坦克的舒適性和穩定性簡直無與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