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差距

事實上德軍與英軍的作戰水平並沒有戰果上顯示的那麽巨大,英國作戰部隊事實上戰鬥力是非常優秀的,百年帝國的積累留給後人的東西是非常雄厚的,至少在軍事實力上是非常可觀的。

雙方單純以步兵比較而言,戰鬥力絕對是在伯仲之間,德軍在單兵火力以及戰術革新上有優勢,英國軍隊則是在炮兵火力以及武器射程上勝出,真正影響雙方戰鬥力的東西,其實是裝甲部隊的質量與運用,還有空軍的支援力度上。

德國人所向披靡的進攻,事實上其實是在空軍預先摧毀敵軍集結地區,破壞對方的防線之後,再由數量質量都具有絕對優勢的裝甲部隊撕扯開對方的陣地,然後把已經肝膽俱裂暈頭轉向的殘余敵軍交給自己的步兵去收拾。

這套作戰模式依靠的是德國陸軍和空軍多兵種的緊密配合,以及各個部隊在局部地區的經驗發揮,說白了其實就是不對稱的火力壓制戰術。用空軍的打擊還有坦克的快速突擊來彌補自身炮兵火力不足的劣勢,這也是盡量把德國產能制約下的大口徑火炮數量短板隱藏起來的正確做法。

不過在英國登陸前期,德國作戰思想是更快更多的把部隊運送到英國本土。這就導致運輸力量的組成必須更加精確的計算和分析,結果分析結果是裝甲部隊作為快速突擊力量必須第一時間搶運到英國,為了保護灘頭陣地步兵的數量也必須達到集團軍水平——於是一些次要的裝備就被壓縮到了一個相當可憐的數量上。

比如說汽車,除了一部分裝甲部隊需要運輸油料而準備了部分汽車之外,大部分德軍步兵都沒有一輛交通工具,甚至連馬匹都沒有,倫德施泰特將軍的集團軍軍部也只有20多輛汽車,規模竟然比部署在法國的二類步兵軍都不如。

因為缺乏了讓德國在法國戰場上縱橫馳騁的摩托化步兵,所以德軍的移動速度就成了制約德軍作戰的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面對英國蒙哥馬利的諾裏奇反擊,倫德施泰特麾下的A集團軍反應遲鈍的主要原因就是除了裝甲部隊之外,其他部隊的調動速度確實不如本土作戰的英國軍隊。

同樣,作為一直不太被重視的大口徑火炮部隊,因為重量體積的問題,以及炮彈的驚人消耗量,被放在了一個比較靠後的位置上。畢竟在登陸灘頭有海軍的火炮支持,內陸上有飛機作為彌補,火炮的重要性就只能被忽略不計了。

所以在2月20日時,德國才有兩個團的150毫米口徑火炮作為支援單位被部署在英國本土,而且這兩個團缺乏牽引車輛以及炮彈,作戰能力非常有限。而腓特烈火箭炮的數量倒是不少,不過因為彈藥傾瀉速度太快,又車炮一體而擁有較高的機動能力,成了不舍得使用的鎮宅之寶,只能在關鍵時刻在關鍵地點上使用。

因此,讓英國人能夠在夜晚打響反擊作戰,甚至如同開了外掛一般取得一定戰果的原因,相信大家也就都清楚了。作為德國炮兵的補充存在的德國空軍對地攻擊機部隊無法投入戰場,所以一直被掩蓋的炮火短板在夜間就被突出出來,依靠120毫米口徑迫擊炮和105毫米口徑火炮組成的火力構成,與英國大量140毫米口徑的榴彈炮對戰,輸贏可想而知了。

在白天被德國空軍壓得擡不起頭來的英國炮兵在夜間可以肆無忌憚的攻擊德軍陣地,而在夜裏德國步兵也只能以最脆弱的“直接對抗”方式與英國人一較高下——拿自己的短處去打對方的長處,自然事倍功半了。

另一個導致德國在英國本土作戰損失較高的原因,是因為德國進攻部隊兵員素質下降。1919年德國國防軍被壓縮到了10萬人,隨後經過阿卡多的不斷暗中擴充,一直到最後的井噴式爆發,德國國防軍總數也不足百萬。1938年2月德國國防軍(含黨衛軍)總數超過500萬——雖然三分之一還不具備上前線的能力,可是實實在在將100萬精銳擴充了三倍,也是不爭的事實。

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國防軍第1師當年是作為裝甲部隊訓練的,老底子是古德裏安手中的第1裝甲師,後來因為部隊擴充,一分為三,一部分成為了第一裝甲軍下轄第1裝甲師,一部分成為了國防軍第1步兵師,最後一批成了斯圖登特手裏的第1傘兵師。後來國防軍第1步兵師又被分割,成了現在正在英國作戰的A集團軍第1步兵師,以及還停留在法國的第1機械化步兵師。

如此一來,事實上德軍被掩蓋在戰無不勝這個美麗光環下面的實際能力大家就都清楚了吧?德國號稱500萬大軍其實水分是十足的。在後方看押集中營的部隊作戰能力並不比英國現在的童子軍高多少,大部分後方士兵甚至連鋼盔都沒有配備,防毒面具更是奢侈品一般的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