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鄉下人卡爾(第5/13頁)

現在這已經不再是陸軍的做法了,其部分原因是由於軍官數量不足,也就是說無論哪個兵種都不再像以前那樣有充足的財力培訓軍官了;另一部分原因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陸軍也與時俱進了。現在陸軍也采用了企業管理的方法管理軍隊,大多數軍人都是幹專業的。40年前,技術部門之外的人被看成是什麽地方都可派用場的通才。其理念是到了戰場上,你是誰並不重要,如果你有一套基本的軍官技能,能夠在各種條件下帶領好自己的人,那你就是一個較好的領導。

與40年前相比,如今陸軍的戰備狀況和戰鬥力都已大大提高,但軍官在作戰部隊的訓練和體驗方面缺乏連續性,這確實是一種損失。

傘兵學校的訓練目標歷來是:教會學員如何正確背負降落傘和其他設備,如何跳出飛機並安全地降落與著地。最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警覺、信心,以及對跳傘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作出自動反應的能力。

這個課程一般為4個星期,但是陸軍正在進行試驗,看是否可以把課程壓縮,達到既節約訓練時間和經費,又不影響效果的目的。所以,1958年的步兵少尉和中尉班就曾把課程壓縮為3個星期。課程的教官都是經過挑選的士官,都是一流的傘兵——他們都是職業跳傘員,而且很厲害。

教學計劃中規定地面作業、跳傘塔作業以及跳傘作業各1個星期——每個星期都有一個強化的體能訓練項目,每天上午都有一個嚴格的個人檢查,特別是在前2個星期。

每天訓練開始前,都要接受黑帽子(空降兵的軍官)在隊列中的逐一檢查。開始是1個小時活動量很大的體能訓練:俯臥撐、下蹲跳、仰臥起坐、引體向上、深度彎膝、下蹲出腿,還要穿上作戰皮靴跑3英裏。黑帽子們在教警覺性時最拿手的就是大聲喊叫:“預備!”這可能是沖著某個人喊,也可能是沖著整個小組的人喊。聽見這句話的人必須立即單腳離開地面6英寸,擺好準備跳出飛機的正確姿勢——下巴抵著胸口,小臂和手指伸出,好像在抓備用降落傘。肘部貼緊身體兩側,並開始數數。“一千、兩千、三千、四千”,表示降落傘張開所需要的時間。一旦進入跳傘姿勢,就必須屈膝,腳尖向下做上下跳動動作。如果反應慢了,而且 /或者動作做得不對,就會聽見黑帽子喊“給我做20次,”或者按他們的要求做俯臥撐。

為了確保動作一致和思想警覺,黑帽子用來對付訓練中的違規和錯誤——不管誰做錯了——的拿手“武器”就是讓你做俯臥撐或下蹲跳。無論是哪一天的訓練,受訓者都會發現自己多做了200次或者更多次的俯臥撐。

第一個星期,斯廷納和其他人學習的是如何從不同方向落地(左前方、右前方、左側、右側、左後方、右後方)。開始的時候他們站在地面上鋪著鋸木屑的坑裏向上跳起,然後根據口令朝不同方向倒下。他們在地面上掌握了這個技能——也許有100多次跳傘落地的動作——之後,就爬到離地面5英尺高、木頭搭建的跳傘落地動作平台上。接著他們就從那兒再往下跳,直到熟練掌握各種落地動作為止。

每一次做跳傘落地動作時,各人都要想定一個“準備落地”的姿勢——也就是說,要伸手抓住(假想的)降落傘前面的拉繩,雙肘緊貼身體兩側,下巴貼近胸口,雙膝微屈,雙腳和雙膝並攏,腳尖略向下指向地面。著地後要朝能給他最大緩沖的方向翻滾。

完成落地動作訓練之後,他們就上升到“擺動落地動作訓練器”上面去訓練。那是一個環形框架,用一根鋼纜懸掛在平台上方6英尺的地方。攜帶全副跳傘裝具的學員把他的張傘繩鉤在這個環形框架上,然後跳下平台,開始自由擺動。地面上的教官不僅控制學員的擺動幅度,還控制學員的著地時間和方式,而且往往是在學員處於最尷尬的位置時讓他著地。這套裝置最現實地模擬了實戰條件下傘兵可能遇到的情況。由於大多數的傷情都發生在傘兵落地時,掌握這些動作對於學員來說就非常重要了。

在第二個星期,他們登上一座高34英尺的跳傘塔,從上面往下跳可以大致體會從飛機上向下跳的情況,只是沒有125節大風吹在身上的感覺。專家說,34英尺是制造最大恐懼的最理想高度。沒有降落傘的人從這個高度掉下來也有可能不死。超過這個高度,一切都完了。

跳傘塔的頂部是一個模擬飛機機身的箱狀結構。從這個“機身”裏有一根大約150英尺長的鋼纜呈一定角度向下延伸,然後被固定在離地面大約8英尺的地方。學員把自己的張傘繩鉤在鋼纜的滑輪上。聽見“站到門口去”的命令後,學員就在門口取某種姿勢站好。聽到“走”的命名,他就起跳並沖出去,身體立即蜷縮並開始數數,這時候他下落的距離已經相當於張傘繩的長度——大約8英尺,可以感覺到纜繩的拉力(在實際跳傘過程中,等降落傘張開的時候,人已經下落了大約200—250英尺)。跳傘者感覺到這個拉力的時候,應當檢查一下他(想象中)的傘蓋,看它是否完全張開,斷掉的懸傘繩不能超過4根,傘蓋上不能有比頭盔大的洞。他是通過與空中其他人的下落速度相比較來進行這項檢查的。如果他比其他人的下降速度快,就要考慮打開備用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