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關鍵時刻

比利時布魯塞爾

錄音帶總共拷貝了三份,一份送到了歐洲聯盟最高指揮總部的情報參謀處,做成獨立的譯版,再與托蘭德的翻譯對照比較,一份送到法國情報處做電子分析,第三份送交給一位俄語流利的比利時心理學家,由他進行心理分析。在這個時候,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總部裏一半以上的情報官也對原先有關蘇聯燃料油消耗的資料加以更新,美國中央情報局與其他國家的情報單位也開始深入調查蘇聯石油的生產量與使用量。托蘭德在分析結果出來以前數小時就已經先預測到答案了:資料不足。預估的結果各有不同,有的是說蘇聯的石油還夠用好幾個月,有的則說他的燃料幾乎快耗盡了。

歐洲聯盟最高統帥花了些時間才接受了這些資料的表面價值。從俘虜的口中他的情報人員獲得了極豐富的資料,但太多數是錯誤的,甚至有些是互相矛盾的。由於補給官都是跟在作戰部隊的後面,因此鮮有被俘的。最先探知實情的是空軍,他們知道敵人的油料補給場遠比預料中的要小,他們以小型的加油站來替代原來在俄國社會中所盛行的大供應站制度(尤其在衛丁堡的大貯油場被炸毀之後),以因應日益增加的空戰需要量。過去北約的空中深入打擊任務一直是著重於蘇聯的機場、彈藥場、交通要道以及迫近前線的戰車部隊,他們認為這些都遠比預料中更小的燃料貯存場更有價值,何況這種較小的目標不太容易標示出來位置。大型燃料庫的交通特點是經常有數百輛的卡車進出,小型燃料庫則進出的車輛較少,因此飛機上的俯瞰雷達很難找出其位置,所有的這些因素都是軍事上決定目標優先次序的依據。

與空軍總司令討論了十五分鐘之後,歐洲聯盟最高統帥改變了攻擊的優先次序。

東德史丹德爾

“我不能同時做兩件事。”阿利克斯耶夫喃喃自語。過去十二小時以來,他一直試著找出解決方案,但是沒有辦法。自己終於成為總指揮官而不再是一名唯命是從的屬下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現在無論是成功或失敗,他都要負全部責任,一次錯誤就是他的錯誤,一次失敗也是他的失敗,現在他明白為人屬下是多麽輕松。就像他的前任司令一樣,阿利克斯耶夫也須下命令,即使他的命令是不可能做到的。他必須保有已占領的地區並且繼續前進。他只有足夠的力量來完成其中一項而無法同時完成這兩件事情。你必須從威悉河向西北面前進,切斷威脅到我方前進部隊的右翼敵軍,同時為攻進魯爾河谷的決定性攻擊鋪好路。下達此項命令的人不是不明白這是不可能的,就是根本不在乎是不是可能做到。

但是北約知道這不可能辦得到,他們的空軍已經摧毀了洛賀爾河與阿爾菲德之間每一條路上的蘇聯運輸車隊。守護貝洛哥維耶將軍右翼的兩個B級裝甲師已經被擊潰,相當於一營的阻斷兵力也已占領了各重要的十字路日,同時北約的指揮官命令增援了在阿爾菲德的裝甲騎兵團,可能還有整整兩個裝甲師埋伏在洛賀爾河北岸的叢林裏。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未攻擊貝洛哥維耶的部隊,他們之所以未采取行動,可能是要讓他放膽渡河,然後誘他們向北逆襲。

阿利克斯耶夫記起在佛朗茲軍事學院所學到的重要一課是:一九四二年的卡爾科夫(注:烏克蘭東北之城市)防禦戰役,德軍故意讓前進的紅軍部隊深入,再切斷他們的後路加以殲滅。當時的最高統帥(史達林)忽略了戰況上的客觀條件(這種情形後來被稱作“違反戰場上的第二條規則”),反而只注意明顯戰果的主觀條件,這樣的作法不幸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教科書上這樣地下了結論;阿利克斯耶夫心中懷疑,他如今所做的選擇會不會是錯誤的,將來會不會變成那些軍官們的學習課程,當他們將反對分析評論填入他們的作業簿上時,會不會批評波維?李歐尼托夫基?阿利克斯耶夫是個狗屁將軍?

或者,他應將部隊撤回……然後承認被打敗了。這樣很可能會被槍斃,最後大家會記得,他是祖國的一名叛徒,如此正合某些中央委員的意。將這麽多年輕男孩送入炮火裏以後,如今他自己也面對著死亡,只是死的方式與預料中的完全不同。

“沙吉托夫少校,我要你立刻回莫斯科,親自向他們報告我要做的事情。我要分出貝洛哥維耶將軍的一個師軍力,派他們去再次打通往阿爾菲德的路。阿爾菲德的攻擊將從兩個方向進行,等成功之後,我們就可繼續渡過威悉河而無需擔心我們的矛頭會被切斷。”

“一個巧妙的折衷辦法。”少校滿懷希望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