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1

“嘟—”

戴著墨鏡的軍士長吹響了哨子。

趙小柱從高台上直接栽下來,滾到地面上。這不是中國特種部隊傳統的特種障礙,而是美軍遊騎兵突擊隊員學校的遊騎兵障礙。甚至在場地裏面還可以看到“RANGER”的標志,這是按照1比1的比例照搬過來的美國陸軍喬治亞州本寧堡Darby營區訓練設施,精確到了每一根木樁的高度和直徑。這個障礙是著名的Darby Queen(達比皇後),要求是在跨越每個障礙之前必須做滿規定數量的俯臥撐,而且要承受軍士長的惡言侮辱,打擊受訓學員,把心理脆弱者淘汰出去。

在美國眾多的特種部隊中,遊騎兵(又稱陸軍突擊隊)是一支歷史悠久,武力強悍的精銳部隊。擁有光榮歷史與優秀傳統的遊騎兵,憑著不畏不懼的精神和毅力在各地執行世界警察的角色,並獲得國際上的認同與贊揚。就如同代表遊騎兵精神的座右銘“遊騎兵,做前鋒(Rangers, lead the way)”和繡著RANGER字樣的黑色貝雷帽(更高級士官授予沙色貝雷帽)及飄帶型臂章,一直是遊騎兵榮耀與尊嚴的象征。

美國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之一,但是美軍卻是世界上排名前三的最重視保持軍隊傳統榮譽感和自豪感的軍隊。

美軍遊騎兵的由來可追溯至公元1670年,美國殖民地時期就有使用“Rangers”名稱及戰術的小型軍隊。當時美國為了應付善於突襲戰術的印第安人,於是組成小型的偵騎隊伍在屯墾區四周區域巡防以觀察敵人活動並提供早期預警。由於他們的巡防距離稱為Range,因此一般人們稱這支隊伍的士兵為Ranger。

1942年5月26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歐洲戰區,Lucian K. Truscott少將欲建立一支能與英國突擊隊員並肩作戰的美軍部隊,此外為了突出美國特色,於是將這支部隊取名為Ranger,並且由William O. Darby少校領軍。

二次大戰期間遊騎兵較著名的部隊是參與諾曼底登陸的第2營和第5營(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之背景部隊)。1944年D-Day當日,諾曼底登陸的主力是美軍第7軍團與第5軍團,遊騎兵則隸屬於第5軍團。登陸當日美軍遭遇德軍第352步兵師的猛烈攻擊,當其他步兵被火力壓制無法前進時,受過嚴格訓練的遊騎兵不畏生死地迅速突破防線。雖然傷亡極為慘重,例如編制70人的第2營C連登陸後死傷58人以致全連解編。可是遊騎兵的英勇善戰不但讓並肩作戰的第29師步兵刮目相看,更獲得第29師副師長Norman D.Cota將軍的稱贊,因而留下不朽的至理名言:Ranger, lead the way!

但是這些遊騎兵部隊在戰後都被裁撤了,現代遊騎兵75團的真正前身卻是另外一支部隊—5307混合支隊。

5307臨時混合支隊〔The 5307th Composite (Provisional) Unit〕,代號“格拉哈”(Galahad),是美國羅斯福總統和英國丘吉爾首相在1943年“魁北克會議”上為布署反攻緬甸而決定編成的一支特種部隊,它的任務是滲入緬甸日軍後方,切斷敵軍的供應及交通線,同時協助美國工兵部隊修復已被敵軍切斷的滇緬公路。部隊的成員大多召募自巴拿馬、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危地馬拉等富有森林作戰訓練的美國部隊志願兵,由法蘭克·麥瑞爾準將(Brigadier General Frank D. Merrill)率領。因此,5307混合支隊又被稱為“麥支隊”。

麥支隊在緬甸叢林當中有著出色的表現,在熱帶叢林當中把日本人打得屁滾尿流。美國國防部授予麥支隊“傑出部隊褒揚令”〔(Distinguished Unit Citation),1966年改由國會頒發“總統部隊褒揚令”(Presidential Unit Citation)〕,全體官兵均獲贈“銅星勛章”(Bronze Star)。

美國陸軍遊騎兵特種部隊,秉承了驍勇善戰緬甸叢林山地的麥支隊的優良傳統。他們每年都要在佛羅裏達州Eglin空軍基地的第6遊騎兵訓練營和菲律賓美軍基地接受叢林低窪地訓練。在充滿毒蛇沼澤的原始叢林中,年輕的遊騎兵們必須在此生存與戰鬥,以掌握熱帶叢林作戰的高超技能。

美軍特種部隊是一個結構復雜的金字塔建築,三角洲特種部隊毫無疑問是塔尖,而遊騎兵特種部隊則是這個金字塔的高層。三角洲特種部隊的隊員全部來自美軍各個特種部隊,是精銳當中的精銳,這其中包括海豹、綠色貝雷帽,更多的則來自陸軍突擊隊—遊騎兵。遊騎兵部隊在美軍當中的戰鬥力是不容忽視的,該部隊既能完成特種分隊作戰任務,也能作為輕步兵部隊獨當一面進行防禦和進攻作戰,可以說是承上啟下的堅強柱石。

趙小柱渾身已經沒有了人形,他在這個軍士長督導下進行了負重障礙穿越、美軍突擊隊體能測試等全部課程。四個小時連軸轉的訓練,沒有一秒鐘是閑著的。他幾次想暈過去,都被冰冷的高壓水龍噴醒。現在身上的迷彩服已經成為殘片,肘部和膝蓋都在滴血,雙手也早就磨破,步槍上都是凝固的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