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川東明軍的改變

來到四川已經數月,文安之漸漸適應了這裏的生活。

除了穩固重慶防務以外,文安之派袁宗第、劉芳亮拿下了夔州府。

此舉在文安之看來意義重大,不但使得重慶府和夔州府連成一片,擁有更大的戰略縱深,還使得整個長江上遊相對安全。

奉節也被他列為僅次於巴縣的重要城池,派駐重兵把守。

陛下把川事托付於他,他自然是要竭盡所能的做好,每走一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在文安之看來張獻忠對於川東並不是勢在必得的。這便給了他穩固防守的時間。

一方面文安之命令麾下士兵積極訓練,另一方面他又讓百姓開墾荒地積極恢復生產。

四川這幾年確實太亂了些。張獻忠入川之後和明軍幾番爭奪,百姓們不是被西軍抓去做夫子,就是被官軍抓去做輔兵,以至於青壯損失嚴重。

川東這一代的百姓見到軍隊的第一反應就是逃跑。跑到大山裏面藏起來,等到軍隊過境之後才出來重新生活。

文安之率領軍隊剛剛抵達重慶府時就經歷了如此尷尬的局面。

他花了很長時間才讓當地百姓相信官軍並不是要強行抓他們壯丁的。

有了信任許多事情就好辦的多了。

文安之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在川東推行軍屯,也就是太祖皇帝在大明立國時推行的軍戶制度。

這種制度利於戰時的集中分配,但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軍戶們沒有太多的積極性。

反正幹多幹少都是一個樣,那還不如偷懶休息呢。

另一種方式就是民屯。

民屯也有兩種,一種是把土地分給百姓去種,但土地的所有權還是官府,每年百姓要給官府繳納相當一部分的糧食。

還有一種是鼓勵百姓去開墾荒地,開墾到的荒地自然全部屬於百姓。

文安之選擇將兩者結合起來推行。

其中開墾荒地所占的比重較大,這樣有利於調動農戶的積極性。

即便是那些分配給農戶租種的上等田畝,文安之也盡量的減租減息,使得百姓們能多落下一些口糧。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陛下特地囑咐他的,文安之時時刻刻記在心中。

當然除了屯田之外,文安之還要負責處理好舊明軍與剛剛歸順不久順軍的關系。

有些矛盾是難以輕易化解的。

尤其是官軍和順軍之間的偏見,沒有個一年半載很難消弭。

文安之采取的辦法是把他們分配到不同的防區,盡量不讓他們相見。

譬如劉芳亮、袁宗第就被派去了夔州府駐防。

當然最好的辦法是通過並肩作戰使得雙方獲得信任,這個只能等張獻忠主動來攻了。

眼下川東明軍還是應以固守為主,等到擁有足夠的糧食儲備再配合川南土司和雲南的沐國公對張獻忠進行夾擊。

文安之很重視水師的組建,他在重慶銅鑼峽、夔州奉節都組建了一支水師。水師的規模並不大,但很有用,相較於原明軍的水師更為靈活。

除了這些文安之給川東明軍帶來最大的變化恐怕就是精神上的了。

在文安之來之前,明軍中大部分士兵的心態就是得過且過,能混一天是一天。

反正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說不定哪天就見不到升起的太陽了,還不如及時行樂來的暢快。

可文安之來到四川後,給這些舊軍士兵灌輸了新軍尤其是神策軍的一套思想。

這套思想從嚴格意義上講是天子親自提出的,文安之因為是天子近臣這才能有所了解。

配合這套思想的自然是嶄新的獎懲機制。

文安之改變了舊軍隊中那種將領動輒打罵士兵,壓迫士兵喝兵血的情況。

普通士兵們漸漸發覺在文安之的治下他們不再是軍官的奴仆,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了。

他們若是訓練、表現優異也會受到獎賞,軍官給出獎勵時絲毫不含糊。

他們覺得生活有了奔頭,便漸漸的改掉了以往那種憊懶的作風,整只軍隊的風氣為之一振。

更讓他們感到欣喜的是,巡撫大人在軍隊中引入了文藝隊。

據說這文藝隊是當今陛下欽點成立的,最先只在神策軍中表演,後來其他一些軍隊也爭相效仿成立。

可川東明軍怎麽也想不到自己也能等來這一天。

文藝隊的隊員都是從川東當地招募的,經過巡撫大人從山東帶來的文藝兵的培訓,漸漸開始排演一些難度較低的戲。

當然,他們排演的戲一般都是抗擊東虜的。但巡撫大人為了適應四川局勢的需要,亦命人開始排演一些張獻忠暴戾兇殘的戲。

士兵們看的津津有味,同時對獻賊的仇恨也在不知不覺中增添了幾分。

此前他們只是聽說張獻忠兇殘,可現在親眼看過幾出戲後那種感覺卻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