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節使三河募年少(第2/8頁)

正是基於這種心理,天子思索不久便喚來黃門侍郎,然後當眾下詔,讓大將軍引兵往關中拒西涼叛軍。

天子的聖意光明正大,無可辯駁,而詔書不急不緩,經過黃門監轉到尚書台,尚書台復核後正式擬旨,再由黃門監接手,準備第二日一早就正式持節傳達給大將軍。

其實,旨意尚未正式擬成,早已經對尚書台有所控制的何進便得知了消息,然後一籌莫展……因為他無法拒絕這個旨意!

身為統帥天下兵馬的大將軍,怎麽可能去拒絕保衛長安這種旨意?

真要是那麽幹了,他這個大將軍的合法性怕是立即要丟掉一半,可洛中如此局勢,鬼知道天子能撐到什麽時候,這時候走不是把之前的一切拱手讓給蹇碩嗎?

“如之奈何啊?”

惶急之下,何大將軍連夜召集幕中、麾下智謀之士,共論此事。

這個時候的何進,手下的智謀之士太多了,有名有姓的大概有這些:

長史王謙(二世三公);主簿陳琳;司馬許涼(閱兵發起人);從事中郎王允;令吏邊讓(楊俊之師);大將軍府掾——蒯越、王匡、吳匡、伍孚。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從何進府中轉任到洛中各處,以及直接被他提拔舉用的人:

如虎賁中郎將孔融;羽林中郎將桓典(昔日的驄馬禦史);北軍中侯劉表、鮑信;諫議大夫種紹;禦史中丞董扶(跟劉焉說益州有天子氣的那位)……

而等到閱兵結束,各地入洛兵馬與西園大部分禁軍正式投靠了大將軍後,這個名單裏還要加上袁紹、曹操、劉備、張楊、張遼等等等等一堆人。

除此之外,公孫珣的族弟公孫越、劉焉的長子劉範、董卓的弟弟董旻,也都全在此列,他們代表著何進權力結構中很重要的一環。

至於放在各處不能輕易脫離值守的,那就更多了,什麽洛陽八關的守將,什麽尚書台的尚書,什麽外地的牧守,數都數不清。

當然了,這麽多人,肯定不可能都去跟何進當面開會,何進的核心決策層只能是自己的直屬大將軍府屬吏,還有那些被他安置在洛中各處黨羽的佼佼者,至於新來的西園禁軍和地方武裝,除了一個袁本初外,其余人從曹操以下都只能搬個小板凳坐在外堂,等著聽裏面的決策!

沒錯,曹孟德被人排擠了!

但是誰讓他身份尷尬呢?外戚和士人們正在磨刀霍霍對付閹宦,你曹孟德雖說一出道就有一封投名狀交上,但事關生死,誰又能信得過你呢?

或許袁本初這個發小信得過你,或許公孫珣這個戰友信得過你,可其他人呢?大將軍呢?

於是曹孟德只能以兩千石禁軍校尉的身份,尷尬坐在外堂,一邊跟一群千石武官喝酒,一邊準備就內堂前排人士的決策發表一下意見……所謂聞而笑、聞而怒、聞而喜、聞而嘆,卻不能直接參與進去。

和他一樣的,還有劉備、張楊、張遼等人,以及大將軍府的下層武人屬吏,什麽王匡、吳匡、伍孚,甚至還有袁紹等人帶來的跟班,諸如吳臣等輩。

當然了,跟曹操相比,這波人連聞而笑都做不到的,他們沒那個資格去笑裏面的人。

洛陽夜色深沉,大將軍府中聚集了太多人,而且將來還會有更多。這些人中,有龍有虎,有蛇有蟲,有人忠心耿耿想要扶住漢室,有人狼心狗肺一心圖謀個人前途,有人互相勾結所圖甚大,有人閉口不言獨善其身……卻唯獨沒有幾個真正忠心於大將軍何進的!

“如之奈何啊?”遼東特產的紅色蜜蠟燭火之下,有些大腹便便的何進再度懇切發問道。

眾人依舊不言。

“大將軍此時萬萬不可離開洛陽!”出言的乃是袁紹袁本初,或者說,之前眾人沉默就都是在等這位四世三公,洛中公族子弟之首外加黨人領袖的開口。“若是身在長安,身後洛陽有變,如何能相機應對?真要是北宮有變,張讓控制北宮、趙忠控制南宮、蹇碩控制西園,屆時此地中人一時俱都身死族滅之事也未必可知!”

何進一手摸著肚子一邊長嘆一聲:“本初,我何嘗不知道這個道理呢?但身為大將軍,若不能受詔戍衛長安陵寢,怕是要被天下人恥笑的,將來又憑什麽來輔佐天子呢?而且,咱們說一句題外之話,如今叛軍十萬氣勢洶洶,怕是須臾間便要到達關中平原了……叛軍從涼州來,多是騎兵長矛,到了平原之上,若是不能擋下來,真打下了長安,再來洛陽,你我之輩豈不是照樣身死族滅?”

“那大將軍不妨應詔出兵便是。”一直沒吭聲的主簿陳琳突然生硬開口。“去長安,洛陽讓與他人處置!”

不過,隨著最上首的王謙回頭看了其人一眼,陳琳陳孔璋馬上失笑賠罪:“不對,我是被繞糊塗了……誠如大將軍所言,眼前局勢確實難辦,詔書不接失人心,而西征卻又萬萬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