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5章 人約黃昏後

夜涼如水。

殿中依然燈火明亮。

皇帝披衣坐於案前,手執朱筆,批復奏折。

如今每日呈到宮內奏事處的奏折,得有上千本,有奏事折,請安折、謝恩折、賀折等諸類。這些直接呈到宮中,不通過通政司,不經宰輔們折子,皇帝如果全都親啟,肯定一天得占用大半時間。

因此皇帝也讓內三省主官秘書監、殿中監、內侍監協助篩選,比如三品及以上封疆大吏的奏折,都由他親啟親回。

李靖上奏折請安,羅成提筆在奏折後面朱筆回復,“朕躬甚安,入秋以來更覺好,卿好麽?朕實時常想念,可保養身體,若嶺南局勢安穩,來京朝集,君臣相會矣。”

又拿起一封,卻是分封於關外的東寧王羅士信的奏折。

士信奏請聖上允兩個滿六歲的孩子入京讀書。

羅成回復,“朕派人前來迎接,小六你也可以一起入京朝集,早點來,多呆些時間,陪陪太上皇和皇太後他們,正月後再回去。”

日南郡太守裴成棟上改名折,請皇帝賜準。

因為其名字中有個成字,需避皇帝名諱。

羅成回復,“朕此前已經下詔宣布,除與朕同名同姓,否則無須避諱改名,你的名字成棟挺好,朕很喜歡,不用改。”

避諱這在古代是很尋常的事情,古人要避祖先父親的諱,也得避皇帝的諱,因此名字不能犯諱,甚至地名也得避諱。

就比如前朝之時,因為要避皇帝楊廣的諱,於是廣陵改成了江都,廣安改成了延安,廣饒縣改東海,廣都縣改雙流,廣化縣改河池,廣州改為番州等。

而為避楊堅父親楊忠的忠字諱,甚至中書省改成了內史省,侍中改成了納言,中書令改成了內史令等等。

還有,歷史上李績原名徐世績,後來賜姓李為李世績。李世民當了皇帝後,於是避諱改為李績,就連朝廷六部之一的民部,也因此改成了戶部。

羅成對於這種避諱改名,並不太支持,今天避這個諱改人名改地名,下次避那個諱又改一遍,改來改去,實無必要,還容易引起混亂。

於是羅成在即位之初就下達了關於避諱的詔令,除非與皇帝同名同姓方需改,其它的帶有成字的並不須改,寫到這個字的時候,也無須用通假字代替。

至於地名,更無更改的必要,甚至他還要求把隋朝時改名的那些再改回來,比如內史省改回中書省,納言改回侍中。

江都改回廣陵等等。

當然,如果在日常書寫之時,要避父諱這些,還是聽其自願,但正式公文等中,不允許避諱改字,以免造成歧義。

為君者讀,為尊者諱,為賢者諱,雖表示尊敬,不直呼其名,不直書其字,但地名等也如此避就過了,尤其是不但姓名避,如果連名字中的一個字也要避,那哪裏避的盡呢。

將一眾三品以上的奏折都看完並批復,也用了一個多時辰。

不少奏折因沒有要事奏報,因此羅成統一在後面回復知道了三個字而已,至於三品以下的折子,有親信的內侍太監和殿中太監以及秘書監等負責為皇帝先篩選,有重要內容的皇帝才會親自處理,一般的請安啊謝恩啊進賀等就交給他們代為回復。

“陛下,天色不早了,通政司那邊府院宰輔們處理的章疏奏表還要看嗎?”殿中太監小聲問。

“幾時了?”

“剛過了一更,現在約是戌初二刻左右。”

一晝夜十二時辰,分為初和正,因此秦制又劃二十四個小時辰,九十六刻。一個時辰八刻,一小時四刻,一晚上四十刻,每十刻一段,連同首尾共五個節點,稱為五更。

晚上戌初一刻作為一更,亥初二刻作為二更,子時整作為三更,醜正二刻為四更,寅正四刻為五更。

戌時是晚上七到九點,戌初便是七點,戌初二刻就是七點半左右。

這個時候,其實還不算晚,古人把戌時稱為黃昏,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暗,萬物朦朧,故稱黃昏。

不過過了秋分之後,白天漸短,晚上漸長,此時已經黑的早。

雖是戌初二刻,可外面早就已經是漆黑一片了。

羅成因為估計自己有三高,於是晚上也不敢多吃,他晚上不吃主食,以清淡為主,早就吃過了。

“那時間還算早。”

太監便道,“聖人是否要召嬪妃進禦侍奉?”

羅成想了想,“也罷,今日就不再看奏章了,擺駕,去新羅公主那邊。”

這位新羅公主不久前到洛陽來,皇帝授她二品昭媛,但卻還一直未曾臨幸過。今晚倒不是說突然有了興致,只是這位公主自登青島港,羅成就一直派人在暗暗觀察她。

這段時間,公主表現的非常好,不急不燥,不驕不傲,十分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