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四章 西征(一)(第2/4頁)

犀牛江流急灘險、礁石錯立,不利舟船,但北岸有一條極為險僻的古道牛脊驛,也是早年隴右兵馬進攻漢中、川蜀的一條要沖險道,漢末蜀軍曾多次走此道進入祁山。

牛脊驛年久失修,即便到蜀主王建手裏,也沒能花大力氣修繕;王建當時主要也是擔心修繕此道之後,會成為梁軍從隴右進攻漢中的通道。

在馮翊、盧澤等人十一月下旬趕到梁州,但兵甲、弩械等軍械物資的運送,因為道路險阻,才在梁州沔陽縣完成一部分的集結。

出兵宜速不宜慢,同時西進牛脊道又非常的險阻,需要一支兵馬開道,李知誥又擔心隴右的形勢隨時有變,等不到完全籌備齊當再出兵。

除了柴建鎮守金州外,十一月底李知誥使周通、郝子俠暫攝梁州軍政事務,鄧泰作為西征軍後軍主將,與馮翊、盧澤等人率領後軍主力及輜重糧秣緩行,他親率兩千前鋒兵馬,與張松等部將先行西進。

一路逢山開道、遇水架橋,他們足足走了二十多天,一直到十二月下旬才進入成州境內。

將卒皆穿輕甲,但犀牛道年久失修的程度超過他們的想象,這時候將卒身上的衣甲破損極多,看著衣衫襤褸,跟一大群叫花子似的。

成州轄同谷、長道、上祿,治上祿縣,從寶應二年到鹹通十三年,凡一百五十余年皆為吐蕃所占,直到前朝昭宗年間名義上才歸附前朝。

兩千梁州軍前鋒兵馬筋疲力盡的踏入成州境內,只要穿過最後一段夾峙於山嶽與湍流之間名為牛尾峽的河谷,就能進入地形相對平緩的成州上祿谷地,但此時卻有一支騎兵橫亙峽谷前,擋住他們最後的西進道路。

看黑壓壓的騎兵皆持弓矛,人數不下一千,親自帶著一哨人馬在前陣探路的張松,看到這一幕就覺得頭皮隱隱發麻。

張松再細辨遠處騎兵的相貌,絕大多數是都是羌人,沒想到僅僅是在十天之前,他們派出斥候探得消息還確認說成州境內的諸羌部族還四分五裂,這時候竟然都聯合起來堵住他們的去路了?

要是他身後兩千步甲經過充分的休整,或許還能一戰,但他們精疲力竭的走到這裏,敵軍卻以逸待勞的堵在峽谷之前,這仗還要怎麽打?

“看眼前情形,定是我們一路開山辟道,在途中耽擱的時間太多,致使成州諸部勢力在這段時間裏已然聯合起來,當然也說不定蒙兀人或者王孝先已經派人進駐成州——我們就現在這點人馬,恐怕是打不進成州去了,”張松帶人退回來,勒馬停到李知誥身邊,建議說道,“不如我們先退到東面的隘口,等後方的援軍攜帶大盾、弩械過來,再行西進?”

他們率大軍從沔陽西進到嘉陵江畔的略陽,之後又率兩千前鋒兵馬走險道先行,一路道路狹仄,連馬匹都沒有幾匹。

這一路除了必要的補給外,將卒皆輕裝上陣,裝備以矛弩及輕質皮甲為主。

目前他們所處的位置,驛道往北百余步就是摩天高崖,算是不利敵騎迂回進擊的地形,但南側的犀牛江在此時已是極淺,裸露出大片的河灘與驛道有緩坡相接,大約有三四百步寬。

這時候敵騎除了當頭封住他們去路,還可以從河灘進攻他們的側翼。

在這樣的地形作戰,張松很擔心他們身後兩千陣形松散、人馬皆疲的兵卒,攔不住敵騎幾次沖擊。

張松怎麽都不覺得此時是倉促接戰的時機,主張退回到十余裏外一處更利於他們防守的險要隘口堅守,等鄧泰、馮翊他們率後軍主力過來後再作打算。

“狹路相逢勇者勝,敵軍鬥志不強,此仗能贏。”李知誥搖了搖頭,沒有采納張松的建議。

即便等上十天半個月,等後軍主力過來,牛脊驛附近的狹仄地形,也不足以叫他們將五六千優勢兵力發揮出來,而時間拖延下去,卻有可能促成這附近更多的部族勢力、更緊密聯合起來,也將更有準備的抵擋他們西進。

還有一點就是張松所言,倘若是蒙兀人或者王孝先已經派人進入成州,拉攏諸部勢力,才有上千兵馬聯合起來攔截他們西進,時間拖延久了,問題會更麻煩。

成州投向蒙兀的諸部族,在看到他們西進兵馬日益增加,極可能會向王孝先請求援兵。目前王孝先在天水城有四千駐兵,距離成州上祿縣不到二百裏,這部分兵馬要是進駐成州,他們到時候想要奪下上祿諸縣,難度將大增。

而秦岷之間的氣候要暖和、幹燥一些,他們一路過來沒有遇到雨雪,但不意味著接下來十天半個月不會有雨雪封堵驛道,通常說來,成州入春之後的天氣要濕潤得多,雨水也多。

自襄北潰敗以來,將卒軍心渙散,雖然歸附大梁後,得到半年的休養,但休養的是將卒孱弱的身體,軍心士氣其實相當低迷。此時選擇暫退可以,但有畏怯之心而不戰而退,會不會進一步打擊低沉的士氣及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