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將門子弟(第2/2頁)

李磧則是李普幼子,李沖的弟弟。

李遇選擇致仕歸鄉隱居時,信昌侯李普並不甘心歸於平淡,以兵部侍郎留任京中,暗中為神陵司籌謀,還將長女婿柴建、長子李沖等人放到州縣歷練,但將幼子李磧送回洪州寄養。

這些年李磧一直都在洪州度過,甚至都沒有回金陵與父兄李普、李沖等人團聚過。

韓謙當然知道李普如此安排,就是防止他們暗中所籌劃的陰謀敗露、被天佑帝一窩端時,他這一脈還能在洪州留下一根血脈獨苗,不至於滅門。

李磧自小在李遇膝前長大,此時年紀年僅十九歲,據調查來的情報顯示,他在李遇指導下,除了熟悉兵書,精擅排兵布陣等外,也是李氏出身的罕有騎將。

李遇雖然出身貧寒,但作為大楚第一名將,隨天佑帝南北征戰半生,也為李氏一族積攢下極深厚的底蘊,堪稱江淮第一將門。

韓謙看李磧瘦瘦弱弱,站在人前人後還有幾分羞澀,難以想象李長風等楚州曾經著名的勇將,步戰馬戰都不是他的對手。

看到韓謙在戰甲之外還穿著為其父韓道勛守孝的白袍孝衣,竟然敢僅帶這麽點人手到小茅峰西麓過來相見,李秀也是暗暗佩服他的膽氣,心想他估計也猜到父親就在附近,當下便徑直將他們的來意相告,說道:“我們與二叔會合後,會暫時駐紮在西面的小坡崗上,韓大人有什麽事情,但凡派人過來相告一聲便是。”

韓謙看西面的坡崗,有一座二三十戶人家的村寨,四周地勢開闊,四百多精銳騎兵在那裏紮營,跟北麓的主營保持若即若離的距離,而遇事進退也便捷。

對信昌侯李普要與陳銘升率扈衛出去,跟李秀會合到一起,駐紮在附近,韓謙沒有意見,也約定等李秀他們駐紮下來後,他這邊照四百人、四百匹馬供給糧秣馬料。

看著信昌侯李普帶百余扈衛,與李秀及郡王府府衛會合往西邊的坡崗馳去,袁國維頗為憂慮地說道:“李秀其人,未必有老王爺的胸襟啊!”

袁國維大局謀略不及高級將領,但這輩子廝混,看人的眼力還是有的。

“……”韓謙微微一笑,卻是略帶苦澀。

曾幾何時他就特別不理解父親在政治上的抱負,長久以來甚至都深深擔憂父親會為過於激進而草率的政治抱負所牽累,甚至在金陵事變前期,他所做的選擇,都可以說是在一定程度上跟他父親背道而馳的。

李秀正值建立功名、熱血沖動的年紀,卻被迫隨其父李遇歸隱山野,心裏沒有一點怨意?

韓謙心想他曾幾何時,跟李秀並沒有本質的區別,也因此他對李秀眼裏流露的不屑以及一展抱負的躍躍欲試與野心,實在是太了解了。

在李普的鼓動及唆使之下,李秀、李磧這些李家年輕一代的傑出子弟,日後或許會成為他要克服的麻煩,但眼下有這麽一支精銳騎兵能協同作戰,多多少少是能分攤一部分壓力的。

韓謙目前最關切的還是楚州軍的動向,說及這點,大概沒有誰比王家大小姐更清楚的。

想到這裏,韓謙安排過一些事情後,便舉步往囚禁王珺的院子走去。

王珺身邊的兩名侍婢看到韓謙走過來,眼眸裏充滿警惕,卻無法阻止韓謙直接登堂入室。

韓謙推開門,看到王珺坐在窗前,天氣晴朗,透過窗戶能看到小茅峰西麓的情形。

“李王爺也到茅山來了?”王珺看到韓謙推門進來,好奇的問道。

茅山範圍要比寶華山少許,北麓東西寬僅七八十裏,王郡坐在窗前,小茅峰西麓就在兩千步開外,韓謙心想她應該能看到郡王府騎兵府衛接近以及信昌侯李普與之會合的情形。

以王珺的聰慧,猜到這點並不難。

韓謙看到幾案上擺放著一只粗陶茶壺以及一張麥餅,摸了摸茶壺,水還是溫熱的,便坐在竹榻上,拿了一只缺邊的粗陶碗倒上水,又直接將麥餅拿過來,手撕著吃起來。

見王珺盯著他的手看,韓謙才想到這可能是她的早糧,撕了半張麥餅給她。

王珺接過半張麥餅,整理好裙衫,規規整整的坐在幾案另一側的竹榻上,纖纖玉手撕著麥餅更小口的吃著充饑。

“我打下丹陽,一把火燒毀而不守,你父親會有什麽反應?”韓謙問道。

“楚州軍要有什麽反應,便落入你的彀中,我父親多半會勸殿下派兵進駐丹陽殘城,然後聯絡地方結寨自守,對茅山這邊坐視不理,但殿下會不會聽我父親的,我就不清楚了。”王珺低頭看著繡花鞋,低聲說道。

韓謙吃過麥餅,將掉在袍襟上的碎屑也撚起來吃掉,不敢浪費一丁點的糧食,這時候施績跑過來說張平、林海崢、馮宣、馮翊等人趕到茅山,韓謙拍拍手,走出院子去見張平、林海崢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