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敘州刑徒(第2/3頁)

面對田城他們的震驚,韓謙只是笑而不語。

此次為抵禦梁軍的攻勢,朝廷主要是從江黃鄂郢隨荊潭等十二州征調兵馬、食糧補充到西北面的鄧襄防線,而辰敘邵衡等西南邊州,則不在這次的征調範圍之內。

不過,這不意味著辰敘等州縣,就不能積極主動的支持北線戰事。

事實上,像徽贛等州縣,雖然也不在這次的征調範圍之內,但這些地方已經完全納入大楚的版圖,州縣官員都是金陵所派,多多少少以捐貢的形式,在正常的賦稅之外,也額外撥出一部分錢糧運抵前線支援戰事。

敘州受韓道勛所控制的錢糧十分有限,但韓謙寫信給他父親,請求將敘州州獄之內的刑徒都調派到襄州來,以刑徒兵的形式增援西北面的戰事,這也是一種支援。

趙闊這次便是押運五百敘州刑徒到襄州,交給韓謙接手。

對這些刑徒而言,編入刑徒兵便能減罪一等,之後視軍功、役期,都還有減罪甚至獲賞的機會。

也算不上有多巧合,敘州五百刑徒之中,便有三十多人是奚氏族人,都是頂撞或打傷舊主,或盜劫舊主財貨被送監的,總之各種不安分。

韓謙之前就想著將這些奚氏族人偷偷收過來,奈何他父親堅守朝廷律法,堅決不許,卻是這次作為刑徒兵一起送到襄州來。

這批刑徒兵雖然都沒有經過什麽訓練,暫時還形不成多強的戰鬥力,但這麽多人馬進入滄浪城,便足以叫人感到心安。

楊欽、趙闊也沒有想到他們緊趕慢趕,還是錯過清晨發生在滄浪城的激戰,上岸後看到土城內外的狼籍,也難以想象韓謙他們百余人,憑借這麽一座簡陋城寨,竟然能抵擋住四百多精銳梁軍的強攻。

楊欽、趙闊他們過來,韓謙也就兌現戰前對山寨民夫的承諾,拿出六十石鹽抵算賞錢。

山寨急需鹽鐵,也更樂意以鹽抵算賞錢,這點也恰是韓謙最樂意的。

一方面這批鹽是杜崇韜撥給龍雀軍的民夫軍資,不需要韓謙從左司的私帳裏額外往外給付賞錢。

另一方面,在天佑帝此次下傳到襄州的諭旨裏,也正式同意龍雀軍便宜用事,專司襄州以西舊均州境內的鹽事,以籌軍資。

韓謙現在從襄州鹽鐵院領鹽,以每石千錢計價,他現在以每石六七千錢的高價作為賞金折算給山寨,怎麽算都不會虧。

之後,韓謙便立時安排船舶,將二百多民夫用船送過丹江、漢水,允許他們返回山寨,以示信諾。

絕大部分的山寨民夫,都不願意參與到戰事中來。

再說了,韓謙這次極為慷慨的給予賞錢,大部分民夫回到山寨都能頗為滋潤過上兩三年。

這種拿命掙來的錢,要不是迫不得已,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掙一次也就足夠了。韓謙即便表現出十足的誠意,他們即便真心想著要走出山寨,遷到平地居住,也要看戰事發展如何。

不過,最後也有二十多精壯民夫,本身在山寨就無依無靠,沒有什麽牽掛,心想著回山寨繼續過之前的苦日子,還不如留下來,至少能在戰死前,每頓都能混得溫飽,隔三岔五還有酒肉供應。

這些人在山寨民夫之中,也恰恰是戰鬥力最強的,絕大多數都是之前戰敗逃入山中的老卒。他們也不需要在滄浪城得到什麽田宅,只希望能有鎧甲、精良的兵械,以及一部分賞錢。

韓謙派出一組斥候北上,盯住北面鐵鱷嶺的戰事發展,同時也以最快的速度,將楊欽、趙闊帶著這批人馬,安排下去。

敘州刑徒,自然也分土客籍。

四姓所屬的土籍刑徒,大概有二百人左右,韓謙將這些人手都分派給老工師鄭通,編為匠戶營,在山寨民夫離開後,接手清理戰場、修繕寨城,將從敘州裝運來的物資,搬下船。

要有可能,韓謙還想著在現有的基礎上,將滄浪城繼續往北側擴建,同時打造幾具投石機。

而其他小姓土籍及客籍刑徒,韓謙決定將他們跟奚昌所領的奴兵混編成一個臨時的敘州營。

在戰事之後,這些刑徒兵都是要遣回原籍,而奚昌所領的奴兵,在龍雀軍之內也是沒有正式編制的。

韓謙現在也不能立時放趙闊回敘州去,暫時委任他擔任敘州營的指揮,以奚昌、郭奴兒為其副手,另外再從左司兵房調十數名老卒去充當隊率、什長,將敘州營的框架先搭起來。

此外,韓謙將這些願意投奔左司的二十多名山寨民夫,都編入兵房,作為精銳斥候使用,補充人手不足。

這麽一來,韓謙在滄浪城就有三百人編制的匠戶營、四百人編制的敘州營、以及五十精銳斥候的兵房能用。

當然,楊欽、馮宣、馮璋等人還有兩百多護衛、水手及十八艘船,在卸完貨之後,韓謙暫時還不想放他們回敘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