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攔路虎(第2/3頁)

黔陽城內外,卻是有不少土籍番民認得奚夫人。

說實話,韓謙帶奚夫人出城,就是要讓人認出她來。

即便四姓酋首及四姓裏的關鍵人物,都知道奚夫人為什麽會在自己的身邊,但絕大多數的土籍番民不會知道原因,這就將錯亂普通土籍番民的認知,會誤以為馮昌裕將身邊的小妾拱手相贈,也要屈意討好新任刺史。

不過,有人認識奚夫人很正常,畢竟奚夫人在靖雲寨也不是就不拋頭露面,但沿途有那麽多的土籍番民都認得奚夫人,韓謙還是有些意外。

要知道當世男女之防沒有後世那麽嚴重,敘州土籍番民更是如此,但是普通人家女子的活動範圍總是很有限,特別像敘州這種望山跑斷腳的地形,奚夫人無論是出嫁前,或者嫁給馮昌裕為妾,能為這麽多土籍番民認得的可能性,實在不大。

韓謙見奚夫人恨不得拿布蒙住頭臉的樣子,心裏暗想,難道自己之前猜錯這番女與奚成的出身了?

韓謙暫時將這層心思放下,心想待有機會再問馮宣、高寶不遲,他們繼續往城外馳去。

出於安全考慮,季希堯拉楊欽挑選建造船塢的灣口,不會離黔陽城太遠。

韓謙他們騎馬出了西城,然後沿著江灘往北走,看到季希堯、楊欽帶著數人,站在黔陽城西北角的一處江灘邊。

他們驅馬趕過去。

韓謙到敘州,先在黔陽城西南角的江堤碼頭停船上岸,之後又出城,往東走,經靖雲溪深入南面的深山老林之中去見馮家父子。

在靖雲寨住了四日,昨日才回黔陽城。

韓謙到今天,都沒有認真的出城兜上一圈,特別是黔陽城的西北及東北方向,都沒有機會眺望上幾眼。

這時候江水漫漲,黔陽城西北方向的水面差不多有十裏開闊,有數座三四十丈高的矮山立於江心,山上樹蔭濃密。

韓謙也不知道在水勢小下去後,那幾座矮山是不是連成一片,而那數座小山往東北方向,差不多有四裏多寬的水面,再往東,地勢陡然高起來露出水面——那邊是黔陽城的正北面——有三五十座屋舍臨岸而建,形成一座規模中等的村寨。

村寨再往東,地勢漸漸高聳,乃是黔陽龍脊山的西麓坡地,樹木郁郁蔥蔥。

興許是這時候江水稍稍退下去些,韓謙遠遠看到江心那幾座小山到北面的那座村寨之間,渾濁的江面浮出一道斷斷續續的黑影,指過去,問楊欽、季希堯:“那是什麽?”

“前任刺史王庾,想在那處築一條江堤,將北面的坡地跟江心的五峰山連接起來,將沅水擋在外面,從前年初就著手興工築堤,但泥堤不固,前年、去年夏秋都被江水沖垮過一回,王庾大人猶不死心,去年入冬後又想修築此堤,未曾想終是沒能競功,就溘然病逝了。”楊欽這幾天留在黔陽城,不僅將左右的水情都摸熟了,知道江心那裏是一座沒有修成的廢堤,還將這座廢堤的來攏去脈都打聽清楚。

“真是該殺!”韓謙恨恨的低聲詛罵道。

楊欽也是知水勢的人。

他雖然不知道沅水水勢洶湧時,能到何等程度,但就看此時的水勢,即便在江心方位的五峰山與北面村寨之間修的是泥堤,沅水想要將大堤沖垮,也不大容易。

很顯然是有人不想前任刺史王庾在黔陽城北修成這座大堤,暗中動手腳,大堤才修兩次、兩次都被江水沖垮。

而在王庾不甘心受制於地方,嘗試第三次時,就被有些人迫不及待的出手“病逝”了。

韓謙並不贊同他父親舍己為公的淩雲壯志,但於對一個願意在地方上做些事的官員,卻落得這樣的結局,他心裏是真不好受。

而有人不惜冒那麽大的風險、費那麽大的力量,也要王庾病逝,道理其實很簡單。

以江心那幾座小山(五峰山)為核心,往兩邊分別造堤,分別跟陸地接上,將江水擋在外面,少說能在黔陽城外北的淺淤地裏圍出一萬二三千畝的良田。

這種新圍墾出來的淤田,依大楚律皆為官有,一方面能容納五六百戶外來雇農,一方面能為州府每年增加兩三千石收租糧的官田收入——真要多出這塊官田,州府的主動權就大多了。

這不僅是一心想控制住地方的土籍大姓所難以忍受,潭州那邊也難以忍受吧?

因為王庾這麽做,直接加強的是中央政府對敘州的控制力。

又或者說,王庾的死,不一定就是四姓中人下的手,或者說,不只是四姓中人下的毒手?

韓謙回頭看了一眼奚夫人,不知道她是否知道一些秘密。

不過,築堤之事,韓謙相信他父親應該早已經看到了,也因此才迫切要從他那裏拿走一筆錢糧,大概也是想在江水退下去之後,就立刻去做這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