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十三章 夜探糧倉

西平糧倉位於長安的東市附近,是一座又大又氣派的宅院。院墻足有三米高,即便是這樣,站在院墻之外,仍能看到裏面的谷倉,可見谷倉之高大。

作為糧商,而且還是如此之大的糧食,手底下通常都會養著一大批的糧農。糧農是指專門以賣糧為生的農民,他們賣的糧食,被稱為糶糧。

一般來說,大糧商的手裏囤積著大量的糶糧,看到哪個州哪個郡糧食欠收,缺糧了,再把囤積的糶糧運送過去,以高價出售。

柳不信在西平糧倉附近潛伏許久,從天剛剛暗下來,一直潛伏到後半夜的醜時,也就是淩晨一點左右。

這時候,長安城已萬籟俱寂,只有零星的燈光。

柳不信穿著緊身的夜行衣,從黑暗的角落中緩緩走出來。他來到糧倉的院墻底下,側著臉,把耳朵貼在院墻上,靜靜聆聽。

聽了好一會,他取出一只飛爪,輕輕向前一拋,飛爪扣住墻沿,發出啪的一聲輕響。柳不信沒有立刻往上爬,依舊是側耳傾聽。

又聽了好一會,還是什麽動靜都沒有,他這才抓著繩索,噌噌幾下,人已爬上三米高的墻頭。他蹲在墻上,收回繩索的同時,目光在院子裏掃了掃去。

糧倉不是正規的院落,裏面是一大片開闊的空間,其中蓋著好幾座又高又大的糧倉。

沙、沙、沙!附近傳來腳步聲。原本蹲在院墻下的柳不信,立刻趴伏下來,順著院墻,跳入院子裏。

這裏可沒有草叢樹木,他人進來之後,完全暴露在外。

時間不長,三名高舉著火把的大漢走了過來。他們是負責夜間巡邏的護院,每個人的肋下都掛著佩劍、佩刀,巡邏的時候,目光如電,警惕的環顧四周。

當他們路過柳不信進來的地方時,舉目望去,空空蕩蕩,連個鬼影子都沒有。

三名大漢腳步未停,直接走了過去。等他們走遠,院墻突然動了一下,緊接著,一大塊‘墻皮’掉落下來,柳不信的身形在墻皮後顯露。

原來手中拿著一大塊紗布,紗布的顏色幾乎與墻體的顏色一模一樣,他貼墻而站,將紗布高高舉起,打眼一瞧,整個人真就和墻壁融為了一體。

別說現在是黑夜,光線有限,看不清楚,即便是白天,如果不仔細分辨的話,也很難看出破綻。

他快速把紗布收起,貓著腰,向前方的一座谷倉接近過去。

到了谷倉近前,他聽了聽裏面的動靜。靜悄悄的,聲息皆無。他移動到谷倉的門前,上面掛著鎖頭,這難不住柳不信。

他拿出細細的鐵條,順著鎖頭眼捅了幾下,隨著哢的一聲,鎖頭打開。他動作緩慢的推開房門,開到一條縫隙的時候,他側身閃了進去。

他回手關閉房門,而後貼門而站。谷倉的高度在六七米開外,其窗口的高度,距離地面有六米,倘若是白天,還能有點光線照進來,到了晚上,身在谷倉的底部,當真是黑得伸手不見五指,什麽都看不到。

柳不信站了一會,而後取出火折子,吹著,谷倉裏總算是有了些亮光。他舉著火折子,緩緩照了一圈,這座谷倉,囤積的不是糧食,而是蔬菜。

在當時,人們食用的蔬菜不至於單調,但也絕沒有現在這麽多種類。百姓們常吃的蔬菜是葵、藿、薤、蔥、韭等。

葵是人們最常吃的,葵不是一種蔬菜,而是指一大類的蔬菜,其中包括水芹,水芹在當時叫楚葵。

但到了明朝的時候,除了水芹,其余那些種類的蔬菜,皆被定為草,不再被人們所食用。至於藿、薤、蔥、韭等,其中有些被淘汰了,有些一直被延用至今。

柳不信拿著火折子,剛要往前走,腳都已經擡起,但立刻又縮了回去。

他慢慢蹲下身形,用火折子往地上照,這時候方看到,距離地面半尺高的地方,有一條細細的絲線,順著這條絲線向盡頭看,能看到掛在盡頭的兩顆小鈴鐺。

他眯了眯眼睛,高擡腳,從絲線上面慢慢跨了過去。向裏走,地上放著好多的竹筐,每個竹筐裏面都是各種各樣的新鮮蔬菜。

現在已經入秋,天已經漸漸涼了,有些蔬菜已經不能生長,但西平糧倉裏還存放著新鮮的。

這主要是因為在當時,已經有溫室,也就是現在俗稱的暖棚、大棚,即便到了寒冬臘月,溫室中依舊可以種植蔬菜。明確記錄在史書中的溫室,便是太官園。

不得不說,中國的先祖們真的很智慧,現代人所能想到的,古人們也都能想得到。

柳不信在谷倉內緩緩走動,四處查看,谷倉雖大,但裏面沒有各種隔斷,可謂是一目了然。沒有密室,沒有暗門,除了裝著蔬菜的竹筐,再無其它。

他順著谷倉的環形台階往上走。很快,他便到了谷倉的頂部,他站在窗口前,攏目向外望,站在這裏觀望,整座糧倉的布局,可謂是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