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一章 赤眉覆滅(第2/2頁)

投降了劉秀之後,劉盆子的日子才終於算安定下來,先是給劉良做郎中,後來雖失明,但卻有滎陽的食邑可領,衣食無憂,生活富足,算是富貴終老,享了清福。

至於樊崇、徐宣、謝祿、逢安、楊音這些赤眉軍首領們,劉秀說不殺他們,就真的有說到做到。劉秀在洛陽,給他們每人置了一間宅子,讓他們有了家,然後又在洛陽附近,分給他們每人兩百畝良田,讓他們有了生活來源,哪怕他們自己不去種地,把這兩百畝良田租出去,每年靠吃租子,生活也能過得不錯。

看起來,赤眉軍首領們能得到這樣的下場似乎也不錯,不過,與同為起義軍,後來同樣投降劉秀的銅馬軍相比,他們的待遇可就差得遠了。

以東山荒禿為首的銅馬軍,投降劉秀之後,不僅有受到劉秀的重用,而且還都被封了侯。

東山荒禿等銅馬軍首領的能力,真的有比樊崇等赤眉軍首領的能力強嗎?

非也!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

劉秀剛收服銅馬軍的時候,是他在河北奠定根基的關鍵時期,急缺人手,銅馬軍的歸順,解決了劉秀的大問題,讓劉秀的實力有了質變的飛躍。

而赤眉軍投降劉秀的時候,劉秀的根基已經足夠堅實,漢軍的兵馬,也足夠強盛,赤眉軍的歸順,對劉秀勢力已經起不到任何實質性的幫助,反而還有些礙眼。

這便是赤眉軍和銅馬軍在投降劉秀之後,待遇天差地別的原因所在。

如果赤眉軍的眾首領都能安分守己,或許他們也可以像劉盆子一樣,壽終正寢,可偏偏他們就具備不安分的因子,這是後話。

至此,在中國歷史上,浩浩蕩蕩的赤眉起義,就此以失敗而告終。這一年是建武三年,公元二十七年,春三月。

劉秀在宜陽降服了赤眉軍後,並沒有班師回朝,劉秀調轉矛頭,揮師南下,進兵南陽。

南陽是劉秀的老家,也是帝鄉,堂堂帝鄉,又豈能被叛軍所占?吳漢和岑彭,相繼在南陽作戰不利,這次,劉秀便要親征南陽。

劉秀麾下的漢軍有十萬,馮異麾下的漢軍,有八萬,鄧禹、耿弇麾下的漢軍,有五萬,三路漢軍合兵一處,總共有二十余萬。

看得出來,劉秀這次親征南陽,是下了狠心,就是要一鼓作氣地擊潰以鄧奉為首的反叛勢力。

得知劉秀禦駕親征,親帥二十余萬大軍,向南陽進發,鄧奉如臨大敵。別看他先後大敗了吳漢和岑彭,但兩場戰役,都不是靠著他的真實實力取勝。

打敗吳漢,是靠著吳漢在南陽引起了眾怒,打敗岑彭,是靠著朱祐的失誤。現在劉秀親自統領大軍,來勢洶洶,鄧奉能預感得到,接下來的戰鬥,將會十分艱苦。

鄧奉親帥十萬大軍,去到堵鄉,與堵鄉的董訢部合兵一處,另外,以延岑為首的漢中軍,也來到了堵鄉,三路兵馬,組成一支十五、六萬眾的聯軍,由鄧奉統帥。

至於秦豐,在被吳漢打敗之後,就嚇得秦豐跑回到他的南郡老家,再不敢出兵南陽。

於堵鄉這裏,欲與劉秀決一死戰的就是鄧奉、延岑、董訢三部聯軍。

隨著以劉秀為首的漢軍進入南陽,岑彭部立刻向劉秀軍靠攏,兩支漢軍再次合並一處。

在岑彭率部到來之後,劉秀麾下的兵馬已多達三十萬眾,其兵力比鄧奉聯軍多出一倍。

三十多萬的大軍,而且還是由劉秀親自統帥,延岑和董訢對此戰的信心都不大。

鄧奉軍大營,延岑和董訢一同來到中軍帳。

見到鄧奉後,兩人憂心忡忡地對視一眼,董訢開口說道:“鄧將軍,劉秀率部,來勢洶洶,兵多將廣,此戰,敵我雙方兵力懸殊,以我之見,不如先避其鋒芒!”

鄧奉看看董訢,再瞧瞧延岑,緩緩搖頭,說道:“此戰,我軍避無可避,只能拼死一戰!若是選擇避戰,全軍將士,將會鬥志全無,接下來,我們就得一避再避,這南陽,將再無我軍立足之地!”

延岑皺著眉頭說道:“鄧將軍多慮了吧!南陽百姓,可都是站在我軍這一邊的!暫避鋒芒,我軍才有和強敵周旋之余地。”

鄧奉苦笑,連連搖頭,說道:“你們都太低估劉秀了!劉秀不來南陽,我軍的確是民心所向,可劉秀到了南陽,南陽百姓還會不會繼續支持我軍,可就兩說了。”

在鄧奉看來,劉秀太會做人,也太會拉攏人心,而且南陽百姓厭惡的是吳漢,可從來沒有人說過劉秀的不好,現在劉秀親自到了南陽,南陽百姓究竟會不會尊崇劉秀,鄧奉的心裏是真的沒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