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三章 迅速平亂(第2/3頁)

劉楊的家眷,也一個沒跑掉,都被耿純等人擒下。穩定了真定城的局勢,耿純讓劉隆回京復命,將真定這邊的情況,如實匯報給劉秀。

按理說,謀反是重罪,犯下這個罪,必然要被滿門抄斬。不過在處理劉楊謀反案上,劉秀表現出了性情溫和仁慈,且寬宏大度的一面。

對劉楊,他給予厚葬,對劉楊的家眷,他非但一個沒殺,反而還冊封了劉楊的兒子劉得,讓劉得繼承真定王王位,繼續在真定為王。

劉秀的做法,極大贏得了劉氏宗親、士大夫以及百姓們的好感。

誰都不希望天下出個殘忍好殺的暴戾皇帝,誰都希望天下能有個寬宏大度的仁愛天子。而劉秀,恰恰滿足了人們心中的期盼。

另外,他又做了一件事,把自己的聲望再次推高了一大截。在劉楊因謀反被殺後,劉秀不僅沒開罪郭聖通,反而將郭聖通冊立為後,並冊立劉強為太子。

立郭聖通為後,劉秀完全是順水推舟之舉。他本打算立陰麗華為後,但陰麗華堅持不肯接受,劉秀沒有別的人選,他也只能立郭聖通為後了。

如果沒有出劉楊這件事,他立郭聖通為後,對他的聲望也沒有多大提高,但巧的是,劉楊就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謀反,無形中,劉楊算是給劉秀做了一回墊腳石。

反賊的親外甥女,天子還能將其立為皇後,這得是多寬大的胸懷?無論是士大夫,還是百姓,皆對劉秀的做法和德行贊不絕口。

其實,天下人倒是有些誤解劉秀了。如果劉楊沒有謀反,劉楊沒死,劉秀要立郭聖通為後,還真的需要再三琢磨,再三思量。

劉秀是太學生,學得又是尚書,對於歷史上的那些前車之鑒,他都有牢記在胸。

前朝是怎麽亡的?就是亡於外戚之手。外戚的權力過重,導致王莽成功篡位。

郭聖通的背後有真定王,立郭聖通為後,劉楊既是王,又是半個國丈,權力實在太大,弄不好就會重蹈前朝之覆轍。

而陰麗華不同,她雖出身於陰家,但陰家只能算是名門,並沒有多雄厚的實力,立陰麗華為後,也絕不會出現外戚專權的情況。

劉秀一再想冊立陰麗華為後,其一,他對陰麗華確實迷戀,有很深厚的感情,其二,預防外戚專權,這也是他很重要的考量。

屁股決定著腦袋,坐上了皇位,成為至高無上的天子,很多時候,便無法一味的感情用事,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問題。

都說皇帝無情,只不過是考慮事情的出發點不一樣。皇帝不能僅憑自己的喜好去考慮問題,而是要站在天下的角度上來考慮問題。

一旦以整個天下作為自己的立場,很多時候,皇帝就顯得冷酷無情,甚至是薄情寡義。

劉秀剛剛稱帝不久,屬白手起家的開國皇帝,在皇帝這個需要極高專業素養的職業裏,他只能算是個毫無經驗的實習生。

他自己也在邊做邊摸索,到底如何才能做個既能一統天下,又能深得百姓們愛戴的好皇帝。

劉楊謀反一事,並沒有牽連太多人,隨著劉楊的兒子劉得繼位,真定的局勢也迅速穩定了下來。

不過讓劉秀糟心的事,並沒有就此告一段落,還在一樁接著一樁地等著他呢!

吳漢奉劉秀之命,率大司空王梁、執金吾賈復、建議大將軍朱祐、大將軍杜茂、揚化將軍堅鐔、偏將軍王霸、騎都尉馬武、劉隆、陰識,合計九員大將,統兵十萬余眾,兵發魏郡和清河郡,欲將盤踞在二郡的五校軍、檀鄉軍,一舉剿滅,徹底根除這兩個心腹之患。

身為大司馬的吳漢,自然是全軍主帥,擁有全軍的指揮權。

不過在如何剿滅賊軍這件事上,吳漢和王梁發生了分歧。

按照吳漢的意思,己方先兵進清河郡,如果清河郡境內的賊軍與己方死戰,那己方可順勢將其殲滅,如果賊軍不願和己方力戰,那麽必然會向魏郡逃竄。

到時,己方可在魏郡與賊軍打一場大決戰,現在魏郡太守是銚期,有銚期相助己方,己方殲滅賊軍,可事半功倍。

不過王梁覺得吳漢的策略太過冒險。

不平定魏郡的賊軍,而是先跳過魏郡,直接進入清河郡滅賊,太過冒進。

要知道賊軍很可能是與劉永有聯系的,己方若冒進到清河郡,劉永軍一旦從兗州方向攻打過來,與賊軍前後呼應,己方將面臨著被敵人兩面夾擊的險境。

王梁的主張是,己方要穩紮穩打,先打魏郡賊軍,然後再一步步地向清河郡方向推進。

對於王梁的策略,吳漢無法苟同,正因為賊軍很可能與劉永有聯系,他才要先打清河郡,徹底切斷賊軍與劉永的聯系,倘若按照王梁的策略來,最後很可能會把賊軍統統逼到兗州去,不能根除賊軍,他們早晚有一天還會卷土重來,還是個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