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九章 迫在眉睫(第2/3頁)

鄧禹慢悠悠地說道:“河北之所以出現如此眾多之賊軍,皆因當年王莽暴政,導致民不聊生,百姓生活艱辛困苦,為了生存,別無選擇,只能揭竿而起,但現在不一樣,大王坐鎮河北,施德政,興百業,河北百姓,漸漸安居樂業,當下之賊軍,已漸失人心,逐步勢衰,賊軍看似人多勢眾,實則,並不難平定。”

他這番話,讓在場眾人眼睛同是一亮,心中也重新燃起希望。

仔細想想,鄧禹說的不是沒道理,有安穩太平的日子可過,誰還願意落草為寇?誰還願意過刀口舔血,朝不保夕的生活?

劉秀撫掌而笑,向鄧禹和寇恂點了點頭,說道:“子翼說到賊軍之危害,仲華說到平定賊軍之根本!賊軍看似勢強,遠勝於我方,實則,我方為順應天道,賊軍為逆勢而行!得天道者,自然得民心,凡能得民心者,天下亦垂手可得!”

眾人連連點頭,朱祐興奮地說道:“我們先平定賊軍,再踢翻劉玄那個昏君,這個天下,就是我們的了!哈哈!”

寇恂幹咳了一聲,小聲提醒道:“仲先慎言!即便將來得到天下,也是大王的天下!”

朱祐撓了撓頭,看眼劉秀,嘿嘿嘿地幹笑道:“都一樣、都一樣嘛!”

眾人本以為劉秀定要因朱祐的失言而生氣,可沒想到劉秀卻哈哈大笑起來,爽朗地說道:“倘若真有那麽一天,這天下,我與諸君分之!”

說著話,他還擡手點了點朱祐,說道:“先分給阿祐你!”

朱祐樂得見牙不見眼,圓臉變得更圓了,笑道:“阿秀和高祖不一樣,若讓阿秀得了天下,定然不會虧待我們這些兄弟!”

劉秀和劉邦的確不一樣。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是劉邦登基前和登基後的鮮明寫照,而在劉秀這裏,是沒有鳥盡弓藏那一說的。

對待這些跟隨著自己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的部下們,劉秀雖不至於把每個人都視為兄弟一般,但確實對每一個人都懷著感激之情。

現在劉秀已貴為王公,但朱祐還當著眾人的面叫他小名,這其實已經是僭越了,而劉秀非但不生氣,還能開懷大笑,通過這一點也可看出劉秀的心胸和性情。

當然了,朱祐和劉秀的關系也非同一般,兩人和親兄弟差不了多少。

劉秀這一生,大起大落,但無論是站在人生高峰,還是跌入人生谷底,朱祐對他都是不離不棄,始終陪在他身邊,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給予劉秀莫大的支持,劉秀喜愛朱祐,不是沒有道理的,不僅僅因為兩人是發小,是同窗。

對於河北的起義軍,劉秀分出數股兵力去驅逐,寇恂和銚期一股,去平定青犢軍,吳漢和耿弇一股,去平定五校軍,朱祐、馮異、馬武一股,去平定銅馬軍。

劉秀麾下的十多萬大軍,這麽一分派出去,也就沒剩下多少人了。劉秀這邊在打擊河北起義軍,謝躬也同樣派出兵力,打擊起義軍。

從某種意義上講,謝躬和劉秀的意願是存在重疊的,兩人都希望把河北帶入太平盛世,都希望剿滅賊軍,讓河北百姓們安居樂業。

只不過往更深層的本質上來講,兩人的出發點不一樣。劉秀是希望把河北當成了自己的根基,而謝躬則希望代表朝廷,收復河北的民心。

說白了,他們兩個人,一個是為自己,一個是為劉玄。

只不過劉秀和謝躬對起義軍的征討,並不順利,前方征戰的將士們傷亡很大。即便劉秀軍和謝躬軍的戰力再強,但也招架不住起義軍的人多勢眾。

對於起義軍而言,他們完全可以用己方的兩個人、三個人甚至五個人來換你一個人,這樣他們都能換得起,但劉秀軍和謝躬軍卻換不起。

戰事的不順利,讓劉秀不得不把三路兵馬都召回邯鄲。見到劉秀把他的兵馬召回來了,謝躬也急忙召回自己的兵馬。

這場征戰打下來,他們倒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獲,起碼把青犢軍逐出了魏郡,趕回河內,銅馬軍和五校軍也都受到一定的打壓。

在王宮的議事中,吳漢提出,己方兵力太少,與人數眾多的賊軍作戰,吃虧太多,他建議,去往幽州征兵,只要能把幽州各郡的幽州突騎征來,消滅賊軍,將易如反掌。

聽了吳漢的意見,在場眾人不約而同地皺著眉頭。現在苗曾為幽州牧,向幽州征兵,需要得到苗曾的首肯才行,可是作為劉玄親信的苗曾,他能允許己方征得幽州突騎嗎?

吳漢掃視眾人一眼,向劉秀拱手說道:“大王,末將願去往幽州薊縣,面見苗州牧,請他出兵,援助我軍!”

他話音剛落,耿弇拱手說道:“大王,末將願與吳將軍一同北上,去往上谷、漁陽,說服韋太守和蔡太守,出兵援助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