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0章 不求口惠

“遼邊亡戶諸多,其中不乏幽冀士流。這些人自是賢愚參半,但對遼邊人情風物知悉頗多,這是他們優勢所在。”

劉群對陽鶩雖然乏甚熱情,但也認可其人一些看法:“這些人暫時委身遼邊,也都渴望出頭,舊年是沒有更好的選擇,不得不依傍東胡各族。如今王事再興創遼邊,他們也是一股難得助力,若不能招撫於近畔,難免仍為胡虜所用,成王師用事之阻障。”

溫放之也認可劉群的看法:“行台雖然自有取士用人章略,但也難免事從權宜。大將軍任用使君,無作更多規限,就是希望使君能善用譽望明鑒,從容揀取遼邊才力為王命助益。我增一分,虜減一分,得失之間,便是雙倍的進益。”

當然,他們雖然希望能夠吸引那些士流才力進入刺史府,但也並非全無標準。類似北平陽氏這種在遼邊已經自成局面的門戶,是不會予以信賴倚重的,若對這樣的門戶不加打壓制裁,那是飲鴆止渴,或能得於短利,但長久看來仍是一個莫測的隱患。

察察則無徒,舊年中國局勢大崩,多少人深困此中不得解脫,也難免會有從權從宜的選擇,這一點其實無可厚非,甚至就連劉群自己都不得不托庇段部等東胡部落才得以保全。如今如果再抓著這些舊事不放,只會逼得那些人不得不繼續苟合邊胡。

眼下遼邊的局勢,對他們而言自是大好。

慕容部眼下這幾股勢力,各自都有不足,慕容遵自仗勢大,主動揀取其父那個羯封的燕王權位,本身就是自絕於人。而慕容儁則是弑父上位,大悖於人倫道義,自然也不會得於真心景從。而遼東的慕容軍等人,本身勢力便不大,更加的名不正言不順。

所以眼下的局勢已經很明顯,行台新設於此的幽州刺史府,乃是遼邊這些流人們首選的托庇所在,他們已經沒有了更多的選擇。

在這種情況下,劉群也能從容撿用遼邊才力,逐步充實到刺史府中來,形成一定的政務秩序。

所以眼下他們幾人也是分功明確,劉群主要負責接見招攬這些遼邊士流,吸納他們當中可用之人充實刺史府。溫放之則主要負責各方據點的營建,並將各路胡部義從整編為用。

軍事上的保障自然還是以徐朗所率領的王師部伍為主,雖然眼下兵力還很弱小,但經過徒河一戰王師表現出應有的戰鬥力後,短期內也不會再有不長眼的人敢於輕觸王師鋒芒,加上目下刺史府也並沒有向內陸大舉闊進的計劃,因是暫時無患無兵可用。

至於在外交層面,劉群等人則決意秉承著中立的原則,特別對於目下內戰正酣的慕容氏幾方勢力,保持著不作深入幹涉的態度,坐觀他們自相殘殺。

慕容遵此前雖然態度囂張,但在徒河一戰被打得痛入骨髓,一時間也不敢再持驕狂姿態,更擔心王師會因他此前挑釁舉動而施加報復,阻撓他歸國爭統,因是在回到紫蒙川之後,也沒有再繼續引眾來攻,反而派遣使者攜帶重貨前來請罪,一副悔不當初、要痛改前非的態度。

所以真正的尊嚴,從來都是打出來的,特別是在局勢本就復雜的邊地,這些胡酋們各有算計圖謀,棍棒之下才出孝子,如果不給他們足夠的教訓,他們是認不清楚誰才是真正的爸爸。

雖然慕容疆等人一直在鼓動劉群派兵回擊報復慕容遵,希望能夠更得借勢、狐假虎威,但劉群對此不置可否。

慕容部何人為主,他們根本就不在意,甚至希望這種局面能夠保持一段時間,最好是能夠維持到中國大戰有了結果。

眼下若是對慕容遵窮兇報復,只會是幫助慕容儁打擊對手,而且慕容遵若是被逼急了,眼見將有存亡之危,會有很大可能完全投靠羯國一方,其麾下尚有數萬卒力,一旦成為了羯國的爪牙,也會給中國大戰帶來一定的變數。保持眼下這一種狀態,是一種合乎情理的選擇。

至於慕容儁方面,眼下也不宜徹底的交惡。正如此前慕容皝投靠羯國,希望能夠借此趴在羯國背上吸血,目下幽州刺史府也需要化用一部分慕容部的力量才能打開局面,保持一定的交流正有利於此。

別的不說,單單眼下接觸的這些遼邊士流,他們雖然已經不同程度的表態希望能夠歸附行台,但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家眷還在慕容儁的控制之中,這也令他們投鼠忌器,不敢將態度過於鮮明的表露出來。

而遼東的慕容軍等人,他們所控制的區域早已經是溫放之預定開拓復治的方向,只是眼下所擁有的兵力還不足以支持這一次的闊進,因是還需要蓄勢並等待戰機。

陽鶩在徒河生了幾天的悶氣,眼見到同行人眾與劉群等人往來更多,不免更覺落寞悲愴,也更加意識到他已經沒有了再與對方談判交涉的籌碼。